德报评论员文章|相互借力,坚持融合发展 ——三论倾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2020-06-17 11:28   德州日报  

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必须要树立大融合大发展理念,多点发力、统筹推进,走好融合发展“新路径”。

要推进制造业和数字化融合。放眼大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市制造业能否在数字化这一巨大风口上乘风而上、浴火重生,将决定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德州造”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和价值链上的位置。着眼当下,推进制造业和数字化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据估算,经数字化赋能的工厂,可以减少产品上市时间至少30%,降低制造成本13%,生产效率、交付能力和营运利润率指标也均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尤其在人口红利逐渐衰退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转型,带动“德州制造”迈入“德州智造”,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升工业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将是重塑我市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大机遇。要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云,强化公共服务支撑上下硬功夫,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供给需求瓶颈,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上重点发力,尽快形成“德州智造”数字化新优势。

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在制造基础上叠加服务,不仅可以改善供给质量,还可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效提高制造业盈利能力。经济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即任何一个产业链中,掌握核心技术的上游研发和面向市场的下游营销,分走了制造业大部分利润,而生产制造环节却只能拿一些辛苦钱。事实也证明,在国际分工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因此,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要加快促进我市制造企业向工业设计、创意研发、科技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进军,提升“德州造”在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拓宽德州制造创新的腾挪空间,在服务差异化中构建制造业竞争能力。

要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和科技又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催化剂和加速剂。实现三大要素强强联合,变单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变并联效应为串联效应,将推动“德州制造”从滚雪球式的缓慢增长为几何式的快速裂变。要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力促“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个要素“同台唱戏”,形成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新为目的、以产业为载体的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要围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英雄不问出处”的胸怀和魄力,选好“帅”、用好“帅”的眼光和气度,以市场“赛马”和竞争机制遴选和培育创新尖兵;要深化 “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的科技合作模式,积极参与京津产业布局调整、链条重构,加快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步伐,利用好资本技术交易大会、智慧金融平台、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德州运营中心等平台载体,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推动德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苗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