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院长李士新:从德州辉煌的革命史汲取丰富滋养

2021-06-15 22:30   德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历经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立党强党提供了丰富滋养。德州是革命老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贯穿中国共产党100年历史全过程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德州党组织带领人民谱写了筚路蓝缕、苦难辉煌的革命史。“五四运动”在德州轰轰烈烈,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德州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早、党的活动早、党组织建立早的地区之一,全面抗战时期德州是抗战最前沿、斗争最艰苦、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德州是全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是全国解放的大后方。深刻感悟德州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滋养十分必要。

一、从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史中感悟德州人民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带动下,德州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烧了起来。

博文中学旧址

1919年5月28日,德州城区各校师生在第一高等小学(吕家街小学)操场集会,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6月13日,博文中学(德州二中)学生罢课,并发表罢课宣言书。1919年6月11日,武城县师生在县高等小学召开大会,成立武城学生外交后援分会。6月13日召开全县国民大会。齐河、陵城、平原、临邑、禹城、宁津、乐陵、庆云各县市区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组织罢课、罢工、查禁日货。

五四运动在德州大地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潮。在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新的先进分子。并由此引起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一批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很快成为德州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

齐河县后里仁庄党支部旧址

齐河县安头乡后里仁庄贾迺㕊1922年8月由王尽美、邓恩铭发展为中共党员,成为德州最早的中共党员。1924年春,在本村发展贾迺俄、曹青年等人入党,建立了德州第一个党组织、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里仁庄党支部。1926年春,平原县小屯党支部成立。1926年6月,禹城市成立了第一高等小学党支部。1926年秋,庆云县杨庄子党支部成立。1927年春,陵城区建立了宋集党支部。1927年7月,夏津县成立了珠泉屯党支部和忠信寨党支部。1927年9月,宁津县长官党支部建立。1928年,临邑县在田口、魏家建立了中共党支部。1931年冬,武城县桃花店党支部建立。1932年,乐陵荣庄村党支部建立。原隶属德县的陵城区土桥镇刘辛庄王凤岐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德县最早的中共党员。1926年9月,德县王凤岐在刘辛庄发展王佃思、王佃奎、王佃武、王佃臣等4人入党,当时应该成立了德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刘辛庄党支部。

鲁北地委旧址

1926年秋,中国大革命进入高潮,为加强对德州各地党组织的领导,经中共山东执委会批准,1926年9月中共鲁北地委在平原县成立。1927年春、夏,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屠杀。德州党的领导机构屡遭破坏,机构名称频繁变化。1927年10月,鲁北地委改为鲁北县委。1928年4月,鲁北县委改为鲁北特委。1928年6月,鲁北特委改为鲁北特支,1928年秋末冬初,鲁北特支工作停止。1930年10月,建立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1931年7月,鲁北临委解散。1931年8月,成立中共平原中心县委,领导原“鲁北临时委员会”所属各县市区党的工作。1933年7月,平原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德州党组织再次与上级失去联系。1934年10月,平原五乡师2名教师党员和5名学生党员成立五乡师党支部继续开展党的工作。

理发工会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德州人民开展了意义非凡的革命斗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理发工会斗争、组建农民武装、农民暴动和学生运动。1923年8月,中共山东党组织派遣济南市理发业联合会负责人高永清到平原组织成立平原县理发业分会,齐河、临邑、禹城等地理发业分会也相继成立。理发工会成立后,一是统一制定了理发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发工人收入过低的问题;二是开展互助互济活动。理发工会的斗争,使工人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前途和希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德州的政治影响,为德州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

1925年秋,根据中央“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津南农民自卫军”在河北泊镇成立,很多宁津、乐陵、庆云的农民加入自卫军,队伍达500余人。同年12月,占领庆云县城。1926年1月,农民自卫军以“快邮代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津南农民自卫军成立宣言》。自卫军在开往天津的途中遭遇军阀部队截击,队伍解散。

陵县农民暴动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最主要的任务。会议后,山东省委负责人邓恩铭等在平原城东三里杨村召开德州各县党的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研究发动8县农民暴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同年9月,鲁北地委在平原城东潘庄召开了各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决定发动陵县农民暴动。1927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近五百名群众在陵县城北天齐庙集会,准备以里应外合的方式举行武装暴动,攻占陵县城。由于种种原因暴动最终失败。陵县暴动在群众中影响很大,为抗日战争时期宋集一带成为德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可靠活动基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1933年,为疏通马颊河河道,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向庆云县拨治河款3万元。庆云县当局将治河款贪污后就地筹款治河。1934年4月15日夜,庆云县委在西安务村召开扩大会议,研究领导全县人民罢河工、抗暴政斗争。斗争遭到反动当局镇压,刘格平等8名共产党员被捕。

1933年至1934年,宁津县王表寰小学先后组织三次学潮,迫使当局辞退反动教员、撤换反动校长。进步师生在革命斗争中经受到锻炼和洗礼,为宁津抗日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34年8月,在齐河乡师组织了罢课抗议斗争。1935年5月中旬,在平原五乡师党支部组织了反会考罢课斗争。这两次学生运动,主要是抨击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求荣政策,策应了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

二、从全面抗战史中感悟德州人民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

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大举南侵,一路沿津浦铁路长驱直入,一路由河北沧州顺公路向南进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部在德州稍作抵抗后,旋即命令黄河以北所属部队和各地专员、县长率领武装力量携公款向黄河以南撤退。1937年10月3日日军占领德州城,14日、15日、16日接连占领平原、禹城、恩城、齐河县城。11月10日东路日军由乐陵进犯德州,先后占领庆云、乐陵、陵县、临邑、宁津等县城。

德州党组织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和津南工委的部署,积极贯彻中共中央指示,撤出城市,迅速转入农村工作,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农村去,放手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成立大会

1937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旧县镇北广场宣告成立。12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简称三十一支队)。这支武装成为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武装力量。1937年8月13日,乐陵县共产党员杜步舟和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在乐陵黄夹镇北街组建了130人的黄夹起义军,后加入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937年10月12日,平原、禹城的共产党员马诚斋、赵毅、霍仙洲等在平禹边界组建了近百人的平禹抗日游击队。1937年10月,共产党员金谷兰、马凤元、杨中一在禹城、高唐一带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这支队伍归建聊城范筑先领导的鲁西北抗日救国军,之后划归八路军一二九师津浦支队。1937年10月,平原共产党员赵毅和恩县党组织负责人马诚斋,发动武装抗日。12月,在王杲铺一带组建了近百人的恩县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齐河共产党员王青云、魏金三、吴力践在高家集组建了齐河抗日游击队。1938年8月,武城共产党员戚烽组织了戚庄抗日游击小组。9月,成立武城县抗日游击队。11月,改编为冀南军区四分区武城独立营。1940年5月,改编为武城县抗日游击大队。

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拜梁漱溟为师,建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提倡“国有国学,省有省学,县有县学,乡有乡学”,在各乡建立了乡农学校。德州各县党组织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和津南工委要求,向“乡农学校派人,借以抓抢”,在乡农学校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把许多乡农学校改造成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6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永兴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挺进冀鲁边区,7月8日到达乐陵县城与三十一游击支队会师,当日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创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27日,萧华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县城,调整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整编部队,巩固扩大根据地。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东临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南濒黄河、北到天津独流减河,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抗战初期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按照现在行政区划,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涉及山东、河北两省,德州、沧州、滨州、济南4市的24个县市区。

萧华率部抵达乐陵县城,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

1938年2月15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抽调3个连组建了津浦支队,东渡运河,进入运东地区,和当地党组织第一次开辟运东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冀南军区抽调两个连东渡运河,第二次开辟运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冀南军区抽调1个营和一二九师骑兵团东渡运河,第三次开辟运动抗日根据地。1943年初,冀南军区组织精干武装工作队东渡运河,第四次开辟运动抗日根据地。运东地区抗日根据地包括夏津、武城、恩县、平原、禹城和临清、丘县、馆陶、清平等县。

1938年11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建立高(唐)平(原)禹(城)边区委员会,以平原县腰站为中心创建了高、恩、夏、平、禹边区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建立了平原县大队,配合驻这一带的冀鲁边游击支队,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10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建立齐禹县抗日民主政府,以禹城伦镇为中心,创建了齐(河)禹(城)茌(平)抗日根据地。

全面抗战时期,德州军民对敌作战2000余次,毙、伤和俘虏日伪军5万余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牺牲在冀鲁边区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达到90多人,干部战士近万人,被杀害群众10万余人。涌现出了一批英烈人物。

马振华(1905-1940)。河北盐山县后韩沙洲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组织者、创建者之一,曾任津南地委书记、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边区特委民运部长、边区战委会主任等职。他不辞辛苦、不畏艰险,发动群众抗日救国,为冀鲁边区党组织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殚精竭虑,被群众誉为“边区慈母”。1940年9月11日晚上,在宁津县柴胡店薛庄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日伪包围,壮烈牺牲。1941年6月,经冀鲁边区党委批准,宁津县改为振华县,解放后恢复宁津县。

吴匡五(1915-1941)。山东省阳信县温店乡后吴家村人。1938年秋,进入冀鲁边抗日军政学校学习,结业后任冀鲁边区《烽火报》编辑,后调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民训科科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冀鲁边区党组织派到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并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1941年9月7日夜,吴匡五率县大队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村驻扎时被日伪包围,壮烈牺牲。1943年,经上级批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1949年11月,恢复陵县县名。

王克寇(1915-1944)。禹城市莒镇董屯村人。原名王汝廉,为抗日杀敌,更名王克寇。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中共山东禹城县委书记、冀鲁边游击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鲁南三大队政委、八路军冀鲁豫第四军分区二团政委。被誉为“鲁西北抗日开路先锋”。1944年5月,率部攻打东阿县牛角店据点战斗中英勇牺牲。

余志远(1917—1943)。乐陵市黄夹镇邸家村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任乐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独立营营长。1943年4月,在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县大队和县政府机关人员突围时壮烈牺牲。牺牲前咬破手指在墙壁上留下了“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流。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的铮铮血书。

戚烽(1921-1942)。武城县杨庄乡戚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武城独立营主要创立者,曾任武城县大队副政委。1942年12月28日,在武城毛店村驻扎时被日伪包围,戚烽率一个班掩护县大队主力突围时身中7刀,壮烈牺牲。冀南军区六分区、中共武城县委、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授“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人民抗日英雄”等光荣称号。许多群众从几十里外感到墓地悼念他,还编写了悼念戚烽的歌词。

1941年4月29日,日军对运东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8名女战士沿运河堤向南撤退时,遭到日军袭击,她们宁死不当俘虏,一起跳入运河,壮烈殉国,谱写了“八女投河”的壮举。

常大娘(1891-1974),本名刘相会。乐陵市朱集镇刘玉亭村人。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带领自己的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挖地道、养伤员、察敌情、送情报。被毛泽东主席称赞“大爱为国、革命母亲”。

1937年11月10日,侵华日军一〇九师团一一八本川省三旅团由三间堂鬲津河(漳卫新河)大桥进犯乐陵,在乐陵城北枣林里,遭到共产党员韩国珍、苏明、钱杰三率领的抗日武装的猛烈阻击,此战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枣林阻击战。

1945年底,800余日本顽军盘踞在禹城火车站拒不投降。12月28日,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率军区特务一团、特务二团、警备六旅十一团、十二团围攻禹城火车站。1946年1月1日凌晨结束战斗,全歼800余日顽。此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禹城火车站之战。

禹城火车站之战,我军进攻日军据点

三、从解放战争史中感悟德州人民听党指挥、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除德州城被国民党占领外,各县市区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德州作为全国最早的解放区,自然成了全国解放的大后方。

1944年9月18日,乐陵解放。之后,武城、庆云、德平(1956年3月撤销)、匡五(1949年11月恢复陵县)、临邑、夏津等县在抗日战争胜利前相继解放。1945年底前,振华(1949年恢复宁津县)、齐河、恩县(1956年3月撤销)、平原、禹城解放。1946年6月11日,德州城解放,活捉国民党德州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总指挥王继祥和国民党鲁北专员刘石球。王继祥成为解放战争中被中国共产党俘虏的第一名国民党中将。

匡五县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解放

德州人民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青年参军、民工支前、干部南下北上、五支部队解放全中国,还为全国解放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青年参军。为解放全中国,德州翻身农民高喊着“保卫胜利果实,打垮蒋介石”的口号,纷纷报名入伍,多次掀起参军热潮。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妹送兄、党员干部带头参军的感人场面。第一批大拥参:1946年7-12月,1.55万人入伍;第二批大拥参:1947年1-12月,9.32万人入伍;第三批大拥参:1948年1-8月,1万人入伍;第四批大拥参:1948年10月-1949年2月,5.33万人入伍。近20万已经翻身解放、分得土地、过上安稳生活的德州农民走向解放全中国的战场,许许多多的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很多烈士牺牲后,没有留下姓名,家里不知道、地方党组织和政府不知道,英雄家庭不是烈属。这就是德州人民的奉献。

德州发动民工支前


支前。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中,德州发动民工81.9万人次,平均11人中就有1人支前。出动担架2.6万副、挑子1.5万副、大车65.2万辆、小推车63.1万辆、牲口97.8万头。贡献粮食1.35亿公斤、柴草1.25亿公斤、煤400万公斤、棉布55万尺、军衣19万套、军鞋16.5万双、军袜8万双。

干部南下北上。解放战争后期,德州党组织先后抽调1万多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到湖北、上海、浙江、福建、四川等新解放区进行接收和实施管理工作。另外,1949年2月上旬,德州抽调70多名干部进入北京、天津。1945年10月和1946年1月,先后两次抽调干部支援东北解放区。南下北上干部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对人民解放军的乘胜前进和人民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对实现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略任务,起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为山东革命史上一个耀眼的群体。

1947年10月,恩县欢送南下干部合影留念

五支部队奔赴解放全中国的战场。第一支部队:渤海军区老七师和渤海独立师——“从渤海到海南”,这支部队先是挺进东北,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之后又作为东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最后解放海南岛。第二支部队: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从渤海到大上海”。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第三支部队: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从渤海之滨到武夷山下”。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陇海路破击战、宛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州战役和金门战斗。第四支部队:渤海军区教导旅——“从渤海到天山”。这支部队是整建制由翻身农民组建的部队,在河北武安由陈毅移交给王震,进入西北野战军序列,一路西进。两年的时间征程两万里,打了10个战役,解放了16座城市,之后进入新疆剿匪,屯垦戍边,成为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在荒滩上建起了库尔勒市。第五支部队:华东后备兵团第三师——“从渤海到大西南”。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后,编入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进军大西南。

渤海军区老七师和渤海独立师——“从渤海到海南”

30年革命史,造就了德州人民“听党指挥、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革命斗争精神,归根结底是一种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是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凛然大义和无私奉献。“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两个维护”,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心聚力开创德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高红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