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重磅刊发: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德州篇

2019-07-04 19:19  

德州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文化资源积淀丰富,德州扒鸡、德州黑陶、金丝小枣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70年谱写辉煌,农业沧海巨变,农村展露新颜。德州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把准脉、开对方,实招迭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扶贫成绩单;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让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干净整洁的村庄,所到之处皆是美景,村容村貌提升的同时,也引领了乡村新风尚。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德州将绘就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图景,让“有德之州 文明之城”的品牌越擦越亮。


上篇:精准扶贫的德州答卷


6月20日,乐陵市化楼镇西高村,75岁的村民高洪本搀扶着高吉池来到屋外乘凉。两人都是贫困户,高洪本是孤寡老人,高吉池生活无法自理。

从2017年2月开始,高洪本走上乐陵市村级扶贫专岗,以贫“服”贫,照顾村里3户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每月能拿372元工资。

德州市着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准脉、开对方,通过开展“三帮一”教育扶贫、设立村级扶贫专岗、激活沉睡资源等模式,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施策,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800干部下乡村,5万余贫困户挨个谈

这几天,武城县四女寺镇大孙庄村77岁的贫困户李丙文,没事就去正在翻修的老房子外看看。眼看着几十年的老房子一天一个样,李丙文心里乐开了花。

此前,老房子透风漏雨被鉴定为局部危房。按政策,贫困户可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李丙文几年前就知道,但真想改造的时候又犯了难:翻修得自己先掏钱垫付资金,修完了再补贴。一打听修房要上万块钱,李丙文只能凑合着住。

“先改后补”成了很多贫困户危房改造的拦路虎。武城县根据市委要求,在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时发现这一突出问题。为此,武城县改进资金拨付方式,对已排查出应改未改危房的137户贫困户“先补后改”,各镇街区组织施工并根据进度支付资金,这一模式也在德州市推广开来。

今年3月,德州启动了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由28名市级领导同志带队、41名市直部门“一把手”牵头,抽调161名市直部门干部、648名县乡干部组成106个工作组,深入到全市6540个村庄、755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52234个贫困户中,全覆盖、无死角宣传政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今,精准扶贫“回头看”实地走访已经结束快两个月,德州市委宣传部宣教科主任科员韩军依然感触很深。“精准扶贫以来,扶贫措施很多,成效也很明显,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好了很多,再就是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变化很大。”

“该走到的走到、该说到的说到、该做到的做到,这是我们对‘回头看’工作的要求,也是落实省委市委‘担当作为、狠抓落实’要求的具体行动,落实‘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落实季’的具体举措。”德州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开发办党组书记、主任张志说,“为期一个月的精准扶贫‘回头看’,为各县市区查找了问题、补齐了工作短板,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据了解,德州市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共查实扶贫工作中的具体问题458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完成。


京杭大运河穿过德州市区

教育扶智,切断代际传递“穷根”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家中有无病人躺在床、六看收入来源有没有保障。”这是流传在庆云县基层扶贫干部当中的“六看”识真贫口诀。

在“六看”中,贫困群体中的贫困学生教育问题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他们有的是父母双亡、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度日的孤儿;有的是因家庭困难支付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的大学生;还有的是家有病人、生活举步维艰的少年。经过摸排和精准筛选,庆云县这类贫孤学生共有505名。

过去,庆云县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雨露计划等措施解决贫困户子女受教育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扶贫干部和帮扶干部普遍反映,在实际帮扶过程中,很多是临时性救助,仍停留在给钱给物的物质救济层面。

于是,庆云县汇集社会力量发起设立了扶贫助学专项基金,并建立起“三帮一”帮扶机制,即由一名科级以上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爱心人士结成志愿帮扶组,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对全县505名贫孤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全面进行兜底保障,一次性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健康学习成长问题。

“凡是有意参与县内结对帮扶贫孤学生的科级干部请到组织部报名。”当《庆云县“三帮一”扶贫助学倡议书》发出后,闻讯前来报名的干部把庆云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全县当时统计出505名贫孤孩子,但报名的干部人数却达800多名。

“这个教育扶贫结对帮扶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党政干部结对帮扶贫困家庭,而是独立存在的,专门为了综合解决贫孤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设立的。”庆云县扶贫办主任田亮说,该机制已运行两年,成效有目共睹。

庆云县委书记王晓东曾对相关部门叮嘱:“在庆云,孩子不能因贫困上不起学,只要孩子想上想考就必须支持。”

庆云人口不足34万人,地方财政收入刚过6亿元,是鲁北地区的财政穷县、弱县。靠财政来兜底保障全县500多名贫困学生教育问题,压力相当大。于是,庆云县通过县慈善总会向社会募集善款并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给贫孤学生的资助可持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全透明。

从2017年5月开始,一场扶贫助学活动在庆云县开展。200元、5000元、5万元、10万元、100万元……一笔笔资金不断汇入庆云县扶贫助学专项基金。截至2019年5月底,基金已达4371万元。

目前,教育扶贫“三帮一”模式已在德州全面铺开。干部帮心,主要负责孩子的亲情陪护、家庭教育、家庭事务的协调解决,做孩子的人生导师;教师帮智,主要负责对孩子定期走访、教育辅导,做孩子的学习导师;企业家帮钱,主要负责孩子的物质救助,解决经济难题,做孩子的感恩导师,“三师”帮扶,真正让贫困孩子在生活上得照顾、行为上得管教、学习上得辅导、经济上得保障,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得到有效阻断。

设扶贫专岗,以贫服贫得共赢

乐陵市黄夹镇东街卫生室里病号不算少,一名打吊瓶的老人突然想上厕所,56岁的护工赵本林连忙帮他举着吊瓶到了卫生间。

赵本林是黄夹镇南街村人,孤身一人无儿无女,此前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打小工。2015年底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疼得不敢动,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好转。出院后的赵本林干不了重活,别的工作也找不到,不到1亩半粮田收入寥寥,生计一下子就困难了,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2018年起开始享受低保。

在家闲了一年,赵本林变得日渐消沉。2018年6月,乡镇的扶贫干部找到他。“给你介绍个活干不干?”“想干,就怕干不了。”“试试看吧。”这份工作就是在他经常看病拿药的卫生室做公益护工,主要是上午就诊高峰期帮医生打打下手、打扫卫生等,并不复杂繁重。经过简单培训,赵本林就上岗了。

赵本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补贴370多元,直接打到卡上。再加上土地租金和低保,生活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干活比闲着光荣,更让人看得起,自己挣钱花着踏实。

赵本林生活的转变始于乐陵市2017年设立的“村级扶贫专岗”。这个岗位是乐陵市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为有劳动意愿但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务工的人员开发设置的,主要为其他深度贫困失能群体提供照料护理、代办事项、沟通疏导等服务,或依托敬老院、幸福院、卫生室等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上岗人员一般1人服务3户,每天服务1小时左右。

“我们通过专题调研发现,贫中之贫脱贫难与困中之困解困更难的两大难题比较突出。”乐陵市扶贫办副主任王玉强说,部分贫困人口因为年龄、体力、受家庭拖累较重等原因出不了门、进不了厂、干不了重活,脱贫难度非常大。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生活难以自理,缺少生活照料、身心关爱等方面的帮助。乐陵市扶贫、人社、财政、民政等部门经过多次对接,创新性地把公益岗位政策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联合研究制定了《乐陵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实施方案》。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从上岗人员方面,岗位受到了劳动年龄(18岁-60岁)、聘用时限(三年)、工资标准等政策因素制约和服务内容不细致等问题;从被帮扶对象方面,存在人员覆盖面窄、服务标准不具体等问题;从资金投入方面,渠道单一,缺乏社会参与性和投入的可持续性等等。

围绕这些问题,乐陵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推进扶贫专岗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公岗扶贫”到“村级扶贫专岗”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专岗的标准:什么人上岗,什么人被帮扶,资金从哪来,工资怎么发……

这两年,乐陵市开发村级扶贫专岗433个,帮扶贫困户1209户1866人,占符合帮扶条件贫困群众的80.4%,基本实现了符合条件且有意愿户脱贫解困的全覆盖。

德州市在深入总结乐陵经验基础上,制定《关于全面推行村级扶贫专岗实施意见》,形成《精准扶贫村级扶贫专岗》山东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村级扶贫专岗资金689万元,开发专岗2663个,服务特困群体2036户、3137人,真正实现“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带来“照料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致富一家人”的连锁效应,为保障性扶贫及居家养老蹚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激活沉睡资源,做出扶贫文章

东张村是临邑县林子镇四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之一。曾经的东张村,断垣残壁,杂草丛生,破烂不堪。村里没有实体产业,集体底子薄,一度成为林子镇脱贫摘帽的“老大难”。

面对东张村这个“硬骨头”,林子镇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村、户走访调研。东张村规划集体建设用地135亩,由于地形地势、农村建房习惯等原因,在村居以内、户用宅基以外的不适宜建房的“房前屋后地”共70亩。这些闲散的土地资源长期沉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临邑县林子镇东张村利用闲置坑塘建起的荷花池

针对这一情况,林子镇组织专家,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在东张村发展“村域沉睡资源聚合经济”这一脱贫奔小康的产业路子。东张村党支部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最终确定将村内的所有空闲地及空闲宅基收归集体所有,进行改造利用。

村支书带头,顶着家族压力,先拆除了自己亲哥哥的一处旧宅。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带头,该拆的拆、该填的填、该挖的挖。仅用了15天时间,村内外沉睡资源就全部整理完毕。全村共整理出可供种植、绿化的平整连片土地61亩,可进行鱼藕混养的水面40亩。

为了确保产业项目“收益稳、服水土”,临邑县扶贫办组织农林、水产、畜牧等行业部门专家,反复研究确定项目方案,对整理出来的101亩“沉睡资源”打包开发。借助扶贫资金,在61亩平整地上种植3000株矮化核桃,核桃盛果期前,在行间、株间间作地瓜、辣椒、花生、大葱等矮株、蔓藤类作物;40亩水面发展鱼藕混养。

2017年,实现项目收益7.6万元,共发放分红款4.4万元,贫困群众人均分红1200元,村集体增收3.2万元,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核桃进入盛果期后,每亩预计可实现收益2600元,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为村级增加集体收入10万余元。另一方面,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优先受聘参加项目的收种和管护,按照40元/天取得工资性收入,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如今走进东张村,整洁的村庄里,房前屋后都是栅栏围起的核桃树;宽阔的水面上,摇曳着几朵盛开的荷花;村头的文化广场内,几位老人坐在树荫里笑看玩耍的孩子。

这样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临邑县各村庄的“犄角旮旯”。临邑县理合务镇东宫村整合各项资金,在村内废弃坑塘上建起了一处厂房,租给一家食品加工企业。

“除了集体增收给贫困户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省发改委派驻东宫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兴说,每天可吸纳周边村老龄务工人员300余人,其中贫困户约50人。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可以赚取50元劳务收入,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和贫困群众增收。

目前,德州市通过自我挖潜,充分利用空宅基、房前屋后闲散地、村居外围荒地、废坑塘、旧厂房等沉睡资源,采取多方调动、集中投入、系统整合、规范利用、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等多种方式,真正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村内的产业“兴”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生活的环境“美”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走出了一条“唤醒沉睡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全市已启动沉睡资源利用的村1199个,其中贫困村296个,整合土地3.96万亩,平均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万多元,户均增收800多元。

中篇: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

6月16日,武城县武城镇肖邢王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麦田里,收割机正在紧锣密鼓地收割。“合作社流转了全村647亩耕地,将土地变成股权,让村民成为股东。村民既能享受规模种植的分红,又能从土地解放出来,多一份收入。”肖邢王村党支部书记高振河说。

2016年以来,围绕“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等问题,德州掀起了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热潮,如今这一模式在德州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碎片化”土地集中起来,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激活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机械化麦收现场

党支部当“领头雁”,村民吃下“定心丸”

德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但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效益不高;年轻人不愿种地、留守老人种不了地,“谁来种地”等问题凸显。

德州市委采用“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探索由党支部牵头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蹚出一条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2016年4月,临邑县林子镇苗甫庵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探索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集约化运营模式,成为全市先行先试的党支部之一。

“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进和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耕、种、管、收、售全程统一服务,形成‘村党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乡镇为农服务中心’的模式,实现富民强村互融并进。”德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2017年,这一创新办法在德州市推开,德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临邑县恒源街道刘波海村是典型的城郊型村庄,多年来,村里大量劳动力向街道园区企业转移,土地利用率连年下降。同时,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种田能手、产粮大户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拓展经营规模。

2017年7月,由刘波海村党支部牵头,创办了金地利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除刘波海村以外,大孙、张庙、许庙、崔家、邓家等周围村庄土地也加入流转。

合作社通过与美国宜瑞安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签订合约,进行优质玉米、小麦订单种植。高端肥料、农药由厂家直供,全面降低成本;采用喷灌技术、土地深松、深翻、分层施肥、精量播种、科学化控、绿色防控等一系列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保障了粮食产量与品质。外出务工的村里人回来看到后感慨,现在村里的地,比农民自己以前从头到尾“伺候”的自家地还能产粮食。

更让村民放心把自家地交给党支部的是合作社的分红模式。合作社采取两次分红模式,一部分群众保底分红,群众以一亩地算作一股,前两年以每亩900元进行保底分红,以后按照每亩粮食1000元进行分红。第二部分是增产分红,对于保底分红超出部分,按照村入股、群众和合作社经营者三方均分进行分红。同时,通过整合各村闲散地、涝洼地等资源,村集体土地入股30余亩,按照保底分红模式,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

相较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单打独斗”,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便利。德州市共规划建设128个“为农服务中心”,逐步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为农服务中心”实行种子、肥料、农药等统购,耕种、灌溉、防治、收割等统管和农产品统销,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

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

郑庄村是平原县首个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村。2017年,合作社运行的第一年,社员亩均分红1300元。去年,郑庄村拿出200亩地,与青岛贝事达农业公司合作,种植订单蔬菜,亩均收入3000元。

“合作社采取租赁等方式,解决农机具缺乏的问题,又通过农机农艺配套,实现了耕、种、收集约经营。因为用量大,能够以批发价购买农资,肥料每袋至少便宜10元,再加上种子、农药、机械等费用,亩均可节约开支50元。”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党支部书记、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郑传蓬说,“同时,规模化种植有效开发出田埂、多余道路和边角未利用土地,增加了土地实际利用面积,实现了集体增收。

不用自己种地,收入却不降反增,这让老百姓对党支部经营土地充满信心。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合作社要持续健康发展,选好当家人至关重要。在德州市目前已成立的合作社中,多数由村党支部书记依法兼任理事长,“两委”成员依法进入管理层。各地再由村民投票推选出信任的种地能手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2017年,武城县推动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借着政策东风,肖邢王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高振河成了带头人。“成立合作社是为了把零散的土地连方成片,实现规模化经营。”高振河说。

村里专门开大会进行协商,根据村民的意愿,全村2200亩耕地中有647亩地入股合作社。“一些沟、渠、埂、路平整完之后,土地增多了,集体也有了收入。”高振河说。

一张《小麦、玉米种植投资明白纸》,详细罗列了入社前后旋地、播种、浇地、撒肥、收割、虫药等23项开支,让村民算清了这笔账。“入社前每亩所需费用是929元,入社后每亩798元,减少了131元。”高振河说。

武城县坚持“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风险共担、集体增收”的原则,让群众有更多收益,让村集体能稳步增收。在收益上,实行两次分红的模式,第一次保底分红,由合作社根据农户土地入股数量,按照每年每股协议价进行;第二次分红将盈余部分的50%分给社员,其余50%用于合作社运转和村集体收益,壮大集体经济。不仅如此,武城县还试点合作社购买政策性和商业性两个保险“兜底”,遇到灾年绝产,每亩地还能有750元的保险收入,有效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村里无钱、无人办事,党支部缺乏服务群众的经济实力,这是很多乡村面临的难题。德州市以组织振兴为抓手,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落脚点,让村集体增收,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据统计,通过土地入股连片经营,整理沟渠、埂、路等新增土地2%左右,这些土地以集体资产形式入社参与分红,村集体同时又参与合作社利润分红。入社后户均每年增收1550元,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党支部找帮手,产业链上做文章

第一个把全村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鲁望农业集团,提起这件事,平原县桃园街道吴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平依然很得意。“村里成立合作社把地集中起来,再入股到鲁望农业集团农业示范区,不仅有流转费,年底还有二次分红。平时还可以打工挣钱,收入高多了。”赵建平说,赵建平不仅是农业示范区的田间管理员,还义务当起了公司的宣传员,逢人就说企业的好。


平原鲁望农业公司自走式喷灌机在喷灌作业

“公司有专家坐镇,播种时间、种苗密度都有科学依据,比咱这些老把式强得不是一点半点。”赵建平说,去年,鲁望集团的7000亩糯玉米丰产又丰收。

2017年,平原县在桃园街道与鲁望农业集团成功合作,探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双方约定,桃园街道通过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整合土地2万亩,依托鲁望集团的资本、人才优势,打造集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三产融合、综合服务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样板。

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让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完善与深化,产业振兴迅速破题,工商资本进军农业领域发展“新六产”也有了很大变化。许多合作社主动对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2017年,平原县王杲铺镇在探索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过程中,为解决土地规模经营经验、技术、资金不足问题,与平原县鑫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

集体以沟、渠、路、井、电等基础设施入股,农户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以资金和技术入股。流转出的土地全部交由鑫源合作社进行经营,土地的种、产、销全部纳入鑫源合作社统一管理。粮食收益,三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

有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的公信力,有“田保姆”的专业管理,王杲铺镇32个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全部与鑫源粮食种植合作社签订合同,流转出的22152亩土地的种、产、销全部纳入鑫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

手握2.2万亩耕地,鑫源合作社迎来了山东农科院鲁研种业公司、河南金娃娃有限公司、中粮、宜瑞安、中国农垦集团等国内各大龙头企业的主动对接,涵盖了良种、农资、管理、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益。

除了2.2万亩的粮田,王杲铺镇1.5万亩的蔬果产业,同样是吸引各农业龙头企业前来合作的“资本”。王杲铺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瓜果种植优势,前端引入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品牌。后端对接三产企业,发展产品深加工,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目前,已经引入金珊食品有限公司酱菜深加工项目,实现传统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随着各类龙头企业的进入,形成了各类优质资源的聚集。去年,山东农科院鲁研种业公司、中粮、宜瑞安、中国农垦集团等13家大型企业在王杲铺镇成立“推动王杲铺镇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联盟”,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由单兵作战向产业联盟转型升级。

下篇:秀外慧中,文明花香溢满德州

“红瓦房,白砖墙,房前屋后鸟语花香。”走进禹城市辛店镇,所到之处皆是这番美景。村庄干净整洁,特色的文化小广场、画满宣传画的文化墙让人耳目一新,道路两旁的绿树花草更是随处可见,两旁干净的沟渠增添了些许意境。

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德州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制定专题方案,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8年12月,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德州市移风易俗工作全省排名第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排名第五,村风民风排名第八,综合成绩排名第六,四项成绩均创历史最佳纪录。县市区中,武城县城乡环卫一体化成绩居全省第二名,禹城市的移风易俗成绩居全省第二名。


齐河县赵官镇大徐村。2017年12月,该村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村,2018年10月,入选山东省美丽村居创建首批试点村。

村庄蝶变
美如画

走进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两面风车墙迎风转动,形成了一个引景大门,一眼无际的花海,如人间仙境,彩蝶纷飞,蜜蜂起舞,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临邑县临盘街道魅力前杨乡村旅游示范区吸引来众多“粉丝”,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游客。景区蜿蜒的小路两边,不少农民在售卖自己的农产品。

“以前村里的路都难走,卖豆腐的不进村,生怕颠坏了豆腐。”这是临邑县林子镇小庞村村民张光恒对村子两年前的描述。看着如今三纵四横的水泥路,“一街一景”的观光带,村民都很感慨。

这样的改变发生在德州的很多乡村。6月23日,记者来到武城县广运街道沙西村,不时能看到村民打扫自家的庭院。“月底就要评比庭院卫生了,除了网格员的监督,我们准备找几位老书记挨家挨户去打分,合格的给奖励,不合格的要让他出出汗。”沙西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营说。

沙西村的大变样从去年1月开始。“用了10个月的时间,清理了27个胡同、12个坑塘、4条主干道。”回忆起工作开展时的难度,王金营记忆犹新,“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雇机器来清理垃圾。为了让机器进到坑塘里,费了很大周折,最后运出去800多车垃圾。”

“原来在村里一走路脚上都跟满塑料袋,家门口都是柴火垛,苍蝇到处乱飞。现在环境好了,大伙儿都希望保持住,往家门口扔个瓶子都不愿意。”王金营说,如今村里有保洁员打扫卫生,每月还有两次义务劳动,党员和村“两委”成员上街打扫,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沙西村所在的广运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外包公司、管理员、保洁员五级网格制度,做到了“七定”,即: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岗位、定时限、定目标、定奖惩,进一步划定了区域、标准,明确了目标、责任。

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武城县各乡镇对症下药,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武城县武城镇实行网格化专人管理,将全镇划分5大网格,抽调45名公益岗人员包村,专人专岗进行管理,73个村庄无一遗漏,并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列入各村年度考核计划,工作开展情况与全年成绩及各村党支部书记绩效工资挂钩;武城县开发区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实施农户门前包垃圾清扫、包垃圾进垃圾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村庄垃圾定点定时、巡回收集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德州市动员近百万农村干部群众,在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的广大农村,连续几次开展大扫除运动,彻底清除长年积累的“三大堆”问题,有效解决了垃圾堵村、垃圾围村的问题。

据统计,在几次环境集中治理中,德州市共出动人力约300万人次,各型机械约50万台次,清理各类垃圾超过300万吨。全市各级累计投入10多个亿,对照省里全覆盖认定的标准,建设垃圾转运站119座,购置各型垃圾转运车3000多辆,配备垃圾桶101156个、保洁员16100名、管理人员2552名。并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洁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基本建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武城县郝王庄镇付庄村在手绘文明墙,给美丽乡村添彩

四德工程
引领乡村新风尚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看得见,还能感受得到。在武城县四女寺镇白庄村的道德模范宣传栏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人物的笑脸聚集在一起,她们的事迹在村民的口中传颂。“宣传栏上的好婆婆、好媳妇,都是大家身边公认的典型。目的就是通过典型的引领,带动改善村风民风。现在村里风气正、人心齐,村民都盯着自己能不能评上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白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军说。

今年武城县四女寺镇白庄村的好母亲评选中,78岁的村民于其芝评上了。颁奖典礼上,于其芝戴着大红花,双手抱着证书,很是激动。“颁奖的时候,她直接拿过主持人的话筒跟我们说,以后坚决支持村里的工作。”杨国军说。

“原来有些跟‘两委’作对的,通过参与这样的评比活动改变了很多,村里的风气好了。”杨国军说,“村里每年都会评选好母亲5人、好媳妇5人,到现在已经5届了。改变村风不是靠村支书一个人,靠的是这50多人的带动。”

武城县以四德工程建设为抓手,建好用好善行义举四德榜,各村把是否上榜作为参加各类评选活动的重要内容。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中华母亲节期间,都会举办“最美母亲”“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等评选活动。

2017年初,武城县组织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评选了近千名星级文明户,并在春节期间为他们发放了印有“武城县星级文明户”字样的大红灯笼和门牌,邀请书画家协会会员为获奖家庭写春联送福字,免费赠阅报刊。各镇街区还将评选出的星级文明户事迹装订成册,免费赠送给周围群众,用鲜活的价值观引领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武城县广运街道“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表彰大会

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评选活动以来,农村群众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武城县郝王庄镇大霍庄村有个妇女叫李凤娥,婚后十多年不和婆婆走动。村里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有一个和她情况类似的妇女被评为了“好媳妇”,她当时就特别纳闷。后来她特地询问缘由,这个妇女告诉她,以前和婆婆关系不好,根本没考虑到对孩子的影响。有一次,孩子跟她说:“妈,你现在怎么对俺奶奶,俺以后也怎么对你。”就是孩子的这句话,彻底点醒了那名妇女,也让李凤娥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李凤娥买着肉、水果主动上门与婆婆和解,婆媳俩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从2015年起,李凤娥年年被评为村里的好媳妇。

村风民风的改变,带来的是农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在省市先后20次组织的电话调查中,德州市群众对乡村文明状况的满意度,一次比一次有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来,德州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全省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社区、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连续五年有德州市民入选“山东好人”年度十大人物,“德州出好人、德州好人多”,已经成为普遍的道德现象和社会共识,“有德之州 文明之城”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

移风易俗实起来
乡风民风好起来

“镇上要选村建祠堂,村民很支持,我们村是全镇第一个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的。”庆云县北板营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军说,这两年村里追求婚丧简洁化、文明化,离不开李德昌的奔走呼吁。

61岁的李德昌原先是村“两委”成员,去年被庆云县委宣传部评选为441名乡贤之一。他提倡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呼吁村民养成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经常和村里人解说移风易俗新政策。

2014年,村里63岁的杨文平去世,三儿一女日子过得富裕,打算让老爷子“风风光光”地走。李德昌听说后,三次登门,一一解释村规民约中提到的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益处。最终,兄妹四人决定一切从简,整个仪式行鞠躬礼,实行一人一碗菜,标准为8元一份,葬礼简单有序,庄重肃穆。

“以前村里办白事,雇吹鼓手、办酒席、烧纸车马,前前后后加起来得花2万多元。现在提倡一碗菜、不喝酒,亲朋好友一律戴白布条,算下来能省1万多元。”李辉军说。村里移风易俗工作光靠村党组织、村干部有时效果不太好,但李德昌老人这样德高望重的人一出马,大家都服气。如今,在北板营村,乡风越来越文明,村民不比谁家嫁娶有排场、不比谁家老人葬礼更体面,专比谁的家庭更和睦、谁家儿女更孝顺。

武城县把红白理事会建设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重点任务,成立了由本村德高望重、甘于奉献、组织协调能力强、热心移风易俗工作的党员、群众担任的红白理事会,负责全村各家各户的红白事办理。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大讨论,每个村都制定了红白事办理标准,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内显著位置长期公示。目前,武城县393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红白理事会全覆盖、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全覆盖和红白理事会培训全覆盖。

“县里有一个大标准,但到村里不是一刀切,每个村的红白理事会根据村庄实际,制定出红白事的标准。比如办几天、烟酒的价钱等等,这些经过村民大会同意之后,写到村规民约里。费用降下来了,老百姓都很满意。”广运街道沙西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营说。

来源|农村大众报
策划|李文豪 杨建新
执行策划|王建建 陈鹏 王德贞
撰稿|戎宁
编辑|刘秀平 陈秀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