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英烈人物 | “边区慈母”马振华

2019-08-02 16:24  

马振华,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后韩沙洲村一个佃户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父亲苦熬岁月供他读书。高小毕业后,为使贫困农民子女上学读书,他在本村办起了贫民小学。根据乡亲们的意见,他白天办学教书,晚上开设拳房,练习武艺,组织乡亲同地主展开斗争,抗交粮租,反税抗税,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和爱戴。

1932年,在津南特委负责人刘格平的教育和培养下,马振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马振华任村党支部书记,他领导群众进行了抗租和抗税反税斗争,都取得了胜利。1934年春,马振华任中共津南特委(1937年改为工委)特派员,化名李泽民,挑起货担,串书馆,卖笔墨,以此为掩护,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工作。在津南各县,一提起串书馆的李先生,贫苦农民和进步师生人人皆知。

1937年10月,中共鲁北特委成立,于文彬任书记,马振华任组织部部长,兼任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工作。他亲自指导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练兵活动,加强组织纪律,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在击溃伪军刘芳庭部队的进攻后,又奔袭无棣,围攻乐陵,克复庆云等县,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反动军队。同年12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简称三十一支队),马振华兼任特务团政治主任,在平原游击战争十分艰苦的形势下,严厉批驳了邢仁甫的逃跑主义主张,稳定了士气,巩固了部队,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9月,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冀鲁边区,改编了三十一支队。马振华不再兼任部队职务,先后担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冀鲁边区民运部部长、战委会主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津南地委书记等职。期间,他不辞辛苦,不畏艰险,紧紧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发动人民武装,巩固地方抗日民主政权,除奸、破路、支援大部队,与日寇汉奸展开游击战争,做了大量艰苦复杂的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马振华为边区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殚精竭虑,被群众誉为“边区慈母”。

1940年9月11日晚上,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薛庄召开秘密会议,被敌特侦知。次日拂晓,会议将要结束之时,敌人纠集柴胡店、大柳等几处的300多个日伪军,趁天黑包围了薛庄。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马振华沉着冷静,指挥同志们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马振华的灵柩从宁津沿鬲津河岸运回盐山时,有上万名闻讯而来的老百姓涌上河堤,流着眼泪,跪在地上,送这位“边区慈母”最后一程。

就在马振华牺牲的前几天,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这天马振华正在宁津县东部的一个村庄视察工作,时近正午,他的妻子带着年仅7岁的孩子讨饭,也来到这个村子。一家人意外相逢,娘儿俩喜出望外,已经饿了一整天了,原想能在这里吃一顿饱饭。可马振华只是抱起孩子,亲了亲,然后放下,摸着孩子的头说:“快和你娘要饭去吧,过了饭时,就不好要了。”妻子抱起孩子,默默地走了。当时在场的同志们都责怪马振华太过无情,他却说:“这是军粮,是给战士们吃了打鬼子的,总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啊!”

马振华牺牲后,中共冀鲁边区党委于1941年6月决定将宁津县改称振华县,以纪念这位深受边区人民爱戴的忠诚战士。1949年5月,根据中央指示,恢复原县名称。

记者 李智群 通讯员 冯腾飞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