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为民立命固邦

2019-11-25 09:36  

12岁即离开平原,至今已77年。但对于任继周先生,岁月流逝、年龄增长,而家乡始终就在那里,温暖、亲切而又挂牵。所以,当7月17日我们冒昧与先生联系时,表达前去拜访的意愿。他的回复出乎意料得快:“欢迎来访问,听你传达家乡信息和我对家乡的问候。”

2013年7月19日,我们来到任继周先生位于北京上地西里的家中。先生深情地与我们追忆家乡的人和事,关切地询问家乡发展建设的近况……去年7月,先生曾经回乡参加任继愈研究会成立大会和有关活动,对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由衷地高兴。

任继周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2013年,任继周院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家学渊源,在父兄那里学会了严谨踏实

1924年,任继周出生在平原县一个名叫北任的小村子。任氏家族世代书香,父亲任箫亭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哥任继愈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学家。任继周说,在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劳、宽厚的品行,而父兄则影响了自己一生治学、做事的态度。

父亲任箫亭一度官至国民党陆军第48师142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期间,任箫亭率部参加了南京、武汉保卫战等战斗。但因不是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国民政府越来越失望的任箫亭于1943年愤然辞职,租种了西安东关八仙庵寺庙的土地,靠种果树、养羊卖奶为生。

任继周说,父亲好读书,喜文墨,个人修养非常高。辞官后虽生活非常困顿,却从未见他郁闷、暴躁。可以想象,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 ,背着一个帆布褡裢挨家挨户送羊奶,这需要怎样的隐忍和气度,但父亲却心态平和地做到了。

和父亲一样,二哥任继愈对任继周的影响同样非常大。任继周说:“大我8岁的兄长是我非常敬重的人。从教发音识字到鼓励帮助求学,我的生活里处处有他的影子。他对我可谓是‘亦兄亦父,亦师亦友’。”

任继周读中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因为生活艰苦,他骨瘦如柴,但成绩却极为出色。时任西南联大讲师的任继愈在得知弟弟的情况后,给父亲写信道:“四弟是可造之材,不可埋没。”并当即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每天补助任继周2个鸡蛋、1斤红薯;二是送弟弟到当时大后方最知名的重庆南开中学读书。南开是私立学校,学费高昂,“我1年的学费相当于他10个月的工资,但他从没跟我提过。我拼命读书,在南开中学读了1年就考取了中央大学。”“当初选这个专业,也是听了二哥的建议。”任继周说。考大学时,他求教兄长学什么专业,任继愈建议说:“我是学哲学的,太虚了,你搞一点实的吧。”任继周认为最实是农业,自己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就选择了农学院的畜牧系。

面试时,院长冯泽芳院士好奇地问他,成绩高的优等生为何要学畜牧业?任继周充满激情地说:“应该改变我们的食物构成,国人的体质太弱,就是因为吃五谷杂粮太多,吃动物食品太少。我愿意用自己的所学,让国人强壮起来!”

扎根大西北,成为中国草业泰斗

选择畜牧专业时,任继周立志改变中国人的食物构成。谈及献身草业的决定,他认为一方面与导师的培养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兴趣与专业实现了融合。

入学后,任继周师从中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二战期间,留学海外的王栋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漂泊40余天,归国报国,开始了草原科学研究。1950年,大学毕业的任继周到兰州畜牧兽医学院工作。临行之前,王栋先生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正是这种使命感,任继周在西北苦寒之地一干就是60多年。

1950年5月,他去兰州工作。从西安到兰州竟然坐了21天的汽车,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难困苦,但这并未动摇任继周的决心。

到达兰州后,他马上开始考察,基本上把甘肃省走了个遍。“这里的草原资源太丰富了,从白龙江、长江流域一直到内陆,从潮湿温暖的地方一直到非常干旱的地方,恍如一个草原类型标本园。西北丰富的草地资源太适合做科学研究了。”

日复一日的野外生活实现了任继周要跟大自然无限亲近的最初理想,但真的也很磨炼人。最难挨的就是蚊虫叮咬。草原的虱子无孔不入,24小时让人不得安宁。不胜其扰的任继周想了一个办法,每一次到野外都用666粉、敌百虫等浸泡衣服,晒干后再穿。这才治住了蚊虫。他乐观地说:“五六十年代那段时间,我身上几乎试过每种新农药。现在身上应该有各种残毒,可89岁还这么健康,该是百毒不侵了吧。”

尽管条件艰苦,但任继周却乐在其中。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记者采访他:这么艰苦的条件,你怎么能坚持在甘肃工作这么多年,一直不动摇?背后有什么故事支撑你?任继周说,没有故事,就是没想过要走。当时就想老老实实干工作,当然,更不会想到后来能当院士。

一心想“老老实实做点事”的任继周,1951年,在导师王栋教授率领下,他们对河西走廊被称为“丝路绿宝石”的大马营、皇城滩草原进行专业调研。

与二哥任继愈(右)、三哥任继亮(左,经济学家)在一起

与二哥任继愈(右)、三哥任继亮(左,经济学家)在一起


1947年与夫人在西安

1947年与夫人在西安

并于195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

紧接着,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还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说起这项发明,他说: “高山草毡20厘米厚,弹性很大,学生把啤酒瓶扔到天空,掉下来能弹一丈高,瓶子还不破。但是不通水,不通气,草就长不好。我发现老鼠洞周围的草长得好,因此得了启发,只划破草坯,不翻土,燕尾犁也是经过好多年才做出来的。”

1973年,他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主要的牧业省 (区),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

声名鹊起后,北京、南京等地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许以优厚的待遇。 1981年春天,美国也发出邀请,并为他的夫人安排好了工作。但他不为所动: “研究草原,西北是最好的地方。”

20世纪70年代末始,我国草原急剧退化。任继周认为,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系统的缺失。 1981年,拿着10万元经费、带着10个人,他开始创办草原生态研究所。很多人不理解, 57岁临近退休的人了,图什么呢?他还是那句话:“就想老老实实干点事。”研究所初创,经费不足、人员不足,连办公室都是租用的体育场看台下的休息室。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的草原生态研究所,仅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草原科学重点学科点。 2001年加挂中国农科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牌子。 2002年,在任继周的推动下,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成为部属综合大学中首家草业学院。现在,草业科学已经成为兰州大学“211工程”、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1979年在青海学会做报告

1979年在青海学会做报告


1982年访美期间工作照

1982年访美期间工作照


2008年出席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

2008年出席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

经世致用,愿以所学报桑梓

虽年近九旬,任继周仍是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每天坚持工作6个小时、散步1个小时,雷打不动。每年,他还是要拿出几个月的时间去甘肃、去兰州,为博士、博士后们授课。

任继周一直致力于改变我国传统农业以单一种植为主的格局。他说: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中,耕地面积仅占12.7%,面积最大的草地约4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1%,是耕地面积的3倍多。作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和世界3大食物来源地,草地的不被重视,是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传统耕作中,实行草田轮作,不但能保证粮食产量,还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饲用作物,培肥地力,节省宝贵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自上世纪80年代,任继周先后主持完成了多个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发展模式,即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逐级放大生产效益以至出现倒金字塔模式。他在天祝藏区万亩草原上进行了的“高山草原改良中间试验”,产草量、载畜量和草原生产能力均实现了至少翻两番的增长,畜产品单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极大地解决了青藏高原因海拔造成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已经和正在深刻影响着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

任继周还先后担任农业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南方草地实验示范区建设”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联合国UNDP和新西兰政府资助项目的技术总裁,长达 20余年的研究、求索,他的跨地域科技系统工程使当地产草量增加11.5倍,由此引起畜产品单位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2001年,他参与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在贵州毕节的开发项目, 10年的励精图治,成功创建 “晴隆模式”。如今,项目已扶持带动近47万多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因为在学科方面的突出贡献,任继周光荣地当选为央视“2010年度三农人物”。他获得的各类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奖不计其数。新西兰梅西大学为表彰他的科研成就,还专门设立了 “任继周奖学金”。

谈到德州农业发展,任继周说,德州有区位优势,交通也很便利,土地资源丰富,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德州大片的盐碱地、河滩地、沙土地,非常适合发展草地农业。在保证粮食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宜粮则粮、宜草则草,或者采用粮草轮作的方式,既可以养肥地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甘肃的经验,农民平均可以增加收入一倍到几倍。 “我们的草地农业模式,在广东推广也获得了成功。他们原来是三季稻,我们给他改成两季或者一季,其他时间种草,发展草业畜牧,同样取得了成功,农民收入实现了增长。”

老人表示,自己虽年事已高,但对家乡的赤子情怀从未改变,愿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实践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如果家乡需要,我愿意把项目带到德州,为家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他还意兴盎然地为家乡题词: “美丽中国 美丽家乡”,表达对德州的美好祝愿。

(德州老乡、 《农民日报》记者部主任杨志华对此文亦有贡献。)




任继周简历

任继周,男,1924年生,1943年肄业于重庆南开中学,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畜牧系(现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国家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学术带头人。

1948至1950年,师从王栋教授,专攻牧草学。自1950年起,一直在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其中1958至1959年做为草原专家,在越南河内农林大学讲学。先后担任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草原系系主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至三届成员、召集人,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第一至四届科技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中国草原学会首席顾问,国际天然草地学术大会连续委员会成员,《草业科学》名誉主编,《草业学报》名誉主编。



记者|赵红卫 尹滨 周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