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个月工业税收两位数连增的背后 | 探寻德州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原创   2019-11-29 14:20  

前三季度,德州市工业用电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居山东省第二位,工业用电量连续21个月保持正增长,工业税收连续3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

德州工业“一枝独秀”

基于怎样的阳光雨露、沃土良田?

“把大力提升工业作为优先选项”
——“情有独钟”催生“一枝独秀”

自3月份开工以来,今年的山东省“头号”重点项目——山东有研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目前3个主体车间正在施工,建成后将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基地。

▲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用大尺寸硅材料生产项目规划图

引进“高新大”项目,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德州有着战略自觉。作为从传统农业地区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德州干部群众对发展工业“情有独钟”:从90年代“工业立市”思路的提出,到本世纪初“工业强市”战略的推进,德州工业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业态相对丰富的体系,但有山无峰、缺大少强,产业结构偏重、层次偏低。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与时俱进,赢得发展主动权?德州的回答:抢抓战略机遇,大力提升工业,补足发展短板。

以战略自觉用好“唯一”机遇,以行动“率先”落实“工业优先”。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德州成为山东唯一列入这一国家战略的城市。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2015年9月,一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讨论在全市展开。10月10日,市委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发展新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确定实施三大行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化发展环境;明确“五项重点”,大力提升工业成为重中之重,向全市干部群众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集结号”。

“大力提升工业”,大力,就是瞄准短板弱项,集中要素资源,凝神聚力、攻坚克难;提升,就是瞄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不攀比高速度绝不是不要速度,不唯GDP也绝不是不要GDP”“我们要精心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抓大扶强”。会上印发7个配套文件,明确了提升工业的“施工图”“任务书”。

▲德州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

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工业比重约70%,结构调整无疑是提升工业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而动能转换是结构调整的“总牵引”“牛鼻子”。2018年2月,德州召开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大会,提出把工业作为动能转换主阵地,以动能转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上规模、传统产业上水平,着力在做优做大做强现代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求突破。

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加大产业细分研究,制定《德州市重点产业培植和重点招商导向》、先期出台12个重点细分行业培育办法,催生“老树发新枝”“新树扎深根”。2015年以来,全市每年抓150个重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千亿元,奥福环保公司的机动车尾气净化产品、瑞安泰公司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等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金麒麟公司的无石棉复合纤维摩擦材料,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华鲁恒升投资130亿元建成乙二醇、己二酸等多个升级改造项目,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2018年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47.1%,在国内47家同行业上市企业中位居榜首。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2018年,德州“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

把双招双引作为“关键一招”,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抓住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重大机遇,对接央企强企、大院大所,全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15个京津高新技术项目在德州落地生根,累计到位资金172亿元。1197家规上企业与京津610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效应持续显现。去年以来,全市落地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到位资金超过500亿元,预计可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多亿元,接近上年经济总量的一半。

久久为功,迎来脱胎换骨;工业支撑,德州高质量发展迅速起势。经济提质增效,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1%、增速居全省第4;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2016年的70.3%升至2018年的76.8%。成果广惠民生,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增速居全省第2位。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蓝繁天数持续增加,前三季度全市PM2.5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2018年在生态环境部专项考核中,德州“一市一策”跟踪研究考核结果在“2+26”城市中排名第一。

“看项目就是看干部,看干部也要看项目”
——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

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落户禹城市的松果新能源汽车项目,用2年时间整合产业链上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德州高新区“安营扎寨”,预计2020年10月前后可全线投产达效。新项目高大上,老企业“发新芽”,永锋集团转炉换电炉,生产工艺达到欧洲环保控制标准。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工业,工业发展的核心在优质项目,德州人认识到位、行动坚决。

大项目、好项目从何而来?双招双引是“关键一招”,干部是“关键少数”,考核是“指挥棒”!

▲松果新能源汽车产品

把项目现场当作大比武赛台,用项目建设质效衡量大竞赛成效。抓住项目建设黄金季节,每年3月1日,组织实施“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迅速掀起新年度项目建设热潮。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场督查评议,德州鲜明地提出:“看项目就是看干部,看干部也要看项目!”把一项工作提到如此高度,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抓项目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市委调整考核办法,连续提高工业,特别是高质量“双招双引”、重点项目、督查评议三项成绩在县市区协同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从2017年的17.5%、2018年的21.4%直至2019年的30%。让“指挥棒”的引领更有力量,用项目建设成效检验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实效,每年两次现场督查评议,现场评议打分,现场公布排名。督查评议明确“三不看”:已察看且无形象进度的不看,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不看,不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不看,引导各级干部集中精力抓新上项目、抓优质项目。评出压力和动力,考出实绩和“实物”,今年10月末,德州开展协同发展督查评议,观摩的45个产业项目中工业项目达38个,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超10亿元。

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的重点项目,市党政主要领导“主帅出征”。近年来,北京有研集团半导体材料项目落户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清华大学化工院凯瑞英医药中间体、齐鲁制药医药制造项目落户乐陵市,北京汽车制造年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陵城区,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都是领导干部直接推动的。

进入新时代、步入新常态,招商引资的模式越创越新,招才引智的力度越来越大。高质量、精准化招引项目出发点看产业链、落脚点看集聚度、发力点看园区。过去就单个项目抓项目、就已有条件抓项目、就优惠政策抓项目,如今转变为更注重借助平台抓项目、聚焦产业链抓项目、依托企业家抓项目。

搭建平台汇聚资源。打造区域品牌,连续举办8届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连续4年举办“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聚天下英才、促创新发展。放大园区的招商主阵地作用,德州高新区7大园区,培植出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新兴产业。发挥孵化器、研发中心的平台作用,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吸引国内知名的专业平台型“双创”机构11家,引进项目191个。

化工产业是德州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好了是财富,改造不好是包袱,必须以效益、环保、安全生产倒逼转型升级。每年都有化工项目主动“上门”,市委明确提出:“形不成产业链的化工项目一个也不能上!”坚决不上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有安全风险隐患、形不成上下关联的项目。主动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推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促进园区化、集聚化发展。2018年6月,乐陵市高端化工园区跻身首批省级化工产业园区,其后全市省级化工产业园迅速增至5个。

以商招商助推产业成组布局、链式发展。齐河县引来森峰激光装备这家企业后,以商招商、以“亲”招商,顺藤摸瓜,在较短时间内相继引进森霸数控设备、迪朔数控机械设备等5个配套项目,一个亩均投资强度超300万元的激光产业园迅速成形。通过类似招商模式,齐河县又招来了上下游关联的瑞安泰、前沿生物、卡森干细胞等14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项目。

依托项目拉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5年,齐河县凭借每年百个新项目的支撑,在德州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禹城市紧随其后,大力推动园区招商、平台招商、专业招商,次年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
——努力使德州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

2018年9月30日,凤冠假日酒店活动大厅,儒商大会2018德州“儒商家园 尚德之州”双招双引恳谈会上响起热烈掌声。“大家有问题,可以给我们任何一人打电话。”现场,市委书记陈勇边说边把联系卡送到客商手中。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各县市区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每人的手机号码都在这张卡上——“干部是德州最大的优势、服务是德州最优的环境!”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这一理念。近年来,围绕做好服务,各级拿出一系列实招硬招。

▲儒商大会2018德州“儒商家园 尚德之州”双招双引恳谈会现场

以理念创新引领环境优化。2016年2月4日,德州市企业家座谈会举行,市委市政府向27位企业家代表征求意见建议。“使德州真正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陈勇在交流中提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有竞争力、有活力,城市就有竞争力、有活力,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与企业同舟共济。

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启动领导干部“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工作,向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目前“进解促”工作已经常态化,市级领导干部帮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根据摸排到的问题,个性化定制帮扶措施,帮到根子上、扶到点子上。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德州连铺“三条路”。一是出台“三个100”重点企业培植计划和“三航”企业培植计划,骨干企业获得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在全省率先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企业对金融机构由过去必须“还旧才能借新”到今天“可以借新还旧”,缓解了资金断档和“过桥”压力。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无还本续贷贷款余额已达89.73亿元。三是持续提升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能力、获得资本市场融资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多场全市民营企业信贷融资专题培训,开展金融机构走进民营企业活动,破解“信息不对称”。针对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较弱的问题,德州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拓展,鼓励引导企业上市。2017年,德州市主板上市公司一举从5家增至9家。2019年,景津集团成为第10家主板上市企业,奥福环保成为德州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奥福环保成为德州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区域竞争核心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市委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以诚心聚天下英才,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落实不了,拿我是问!”2016年的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德州代表团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省人大代表、企业家秦庆平对 “黄金30条”能否落地表示担忧,市委书记陈勇当场做出回应。各级领导干部甘当“博士后”、善当“博士后”,热情主动为人才搞好服务。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215人,其中院士56人。

▲第四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启动仪式

“德州版”流程再造,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好。以流程再造倒逼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大力开展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四减”行动,制定政务服务流程再造“30条”,建立高频民生事项“百事通”服务清单,实行涉企审批100%容缺受理。企业开办环节由原来的5个压减到3个,由原来的2天压减到2小时。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推进机制,成立了重点项目推进委员会、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协调小组和市级调度中心,启用可视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落实“净地招商”、“拿地即开工”。

精准施治,变“散乱污”为绿动能。过去,德州一些特色产业“散、乱、污、小”,同质化竞争严重、有产业无集群。政府没有“一刀切”地关停了事、“休克疗法”,而是通过调研座谈、把脉问诊寻找转型之路,通过政策引导、要素扶持促进产业升级。武城县446家“作坊式”的玻璃钢加工小企业纷纷搬入96家“共享工厂”,用设备、技术入股,成为当地崭新产业“舰队”上的一员。宁津县实木家具、健身器材等特色产业过去因为工艺落后、布局分散,喷漆等环节污染严重。现在,以政府撬动、社会投入、企业共担的方式投资建设共享园区,建起绿动能共享园区,企业进区入园、集约化生产,实现了经济转型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富民利民惠民三方共赢。

正是凭借执着和创新,德州工业经济逆势而上,画出一条好看耐看的昂扬曲线。

记者 王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