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德州将在12个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瞄准体制机制障碍,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2020-03-20 11:16   德州日报


3月20日,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召开。


此次会议主要任务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要求,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锐意改革开放、奋力攻坚克难,咬定目标不放松,风雨无阻勇攀登,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我市将坚持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切服务高质量发展,瞄准体制机制障碍,刀刃向内,自我革命,重点在12个领域改革攻坚。


(一)推进公共卫生领域改革攻坚。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按照三级标准新建市传染病防治中心,各县市区综合医院建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科,年底前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投入,落实公益一类政策,补齐基层卫生机构空编。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开展市优势专科和县域龙头专科建设,构建“互联网+中医药”模式。


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县级疾控中心要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立与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在各级疾控机构设立首席专家,改革薪酬管理制度,落实绩效管理办法。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符合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规律的医保报销、支付政策,完善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制度,年底前实现异地联网定点医院乡镇全覆盖。同时,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市级医用物资战略储备库。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二)推进流程再造改革攻坚。


要更大力度简政放权。认真做好660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承接落实工作,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的行使权限6月底前全部调整到县级实施,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行政许可事项要整链条“打包”下放。市县共有事项一律以县级办理为主,具备条件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委托县级收件。开展变相审批集中清理,切实解决明放暗不放、明改暗不改问题。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政策培训,确保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接得住、用得好。


要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办事环节、提交材料、办理时限分别再减少一半,在获得电力、获得信贷、水电暖报装、不动产登记等方面再推出一批新流程。开展并联审批“一件事”主题服务,牵头部门全程负责、一次办好,部门内部实行“顶格”协调、协同办理。统一规范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划转事项,建立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6月底前全部完成。入驻实体性政务服务大厅的事项必须应进必进、充分授权。建立“一网通办”“一链办理”“告知承诺”标准化清单,完善提升审管互动平台。


要着力打通数据共享堵点。清理整合部门自建系统,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今年“掌上办”民生事项和用户量要实现“双翻番”,高频次事项做到全覆盖。坚决打通“数据烟囱”、“信息孤岛”,不交数据就要交帽子。


(三)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攻坚。


建立留才机制。当前,我市面临引才难、留才更难的困境。人口净流出态势明显,尤其是人才净流出严重。要认真分析原因,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搭建成长平台。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平台作用,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数据库,大力推行“项目+人才”“产业+人才”模式,实现人才与产业紧密融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引进更多的假日专家、周末工程师。加大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人才项目的支持力度,既要成人之美,又要解人之困。


完善政策体系。对标先进城市,做好现有人才政策的“废、改、立”工作,切实提高政策精准性、竞争力、落地率。政策制定既要解决“以帽取人”问题,更要解决“重引轻用”问题。要尽快研究出台顶尖人才作用发挥、领军人才引进、企业人才队伍壮大、紧缺产业人才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扶持、青年人才培养、基层一线人才成长等具体措施,打造“黄金30条”升级版。


优化服务保障。严格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政策措施,颁发德州“惠才卡”,健全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精心做好安居保障、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交通等“关键事项”,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德州、落户德州。


(四)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攻坚。


推进科金产深度融合。加快“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建立“1+10+N”(1家省级、10家市级、一批县级)创新创业体系。深化“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科技合作模式,加快清华山东化工研究院、山东大学德州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地步伐,规上企业与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占比今年超过60%,每年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融资5亿元以上。积极争创高职本科,大力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德州职业教育集团,促进骨干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制定专兼结合政策,鼓励企业专家、行业精英、工匠人才进校园、上讲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市级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平台,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科技创新,力争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00亿元以上。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今年新增企业科创平台15%以上,拥有科创平台的企业达到650家以上。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每年筛选50个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市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库,组织企业、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支持开展省“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申报工作,对入选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三年内超过400家。


(五)推进要素配置改革攻坚。


要顺应国家、省政策调整变化,全面启动“要素跟着项目走”改革,新增建设用地重点向重大项目、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倾斜,“让好马吃上好料”。


要建立项目接续滚动机制,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谋划大项目、好项目。


要加大闲散土地整治力度,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最大限度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商业用地,要积极开展“标准地”供给改革,做到“拿地即开工”。扎实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采取差别化纳税、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政策,倒逼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六)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攻坚。


坚持财政资金整合做“加法”、企业税费负担做“减法”、政府基金债券做“乘法”、化解金融风险做“除法”,确保实现“四增两降”目标【市场主体活力、财政“三保”能力、政策引导能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实际不良贷款率、政府综合债务率持续下降】。


财政资金使用要增强效益。积极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信息化等领域专项资金统筹整合,解决“零散化、碎片化、低效化”问题,握指成拳办大事。探索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建立市场化项目遴选运作机制,变无偿拨款为资本金注入,变“奖补”为“股权”。用足用好专项债资本金政策,扩大有效投资。新组建的“一公司两平台”要加快运营,集聚金融资源,支持优势产业和“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服务创新要注重实效。针对疫情导致的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金融机构要落实好专项贷款、利息减免、贷款展期等政策,不能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推行金融辅导员制度,市级筛选400—600家企业进行辅导,每县市区筛选100—200家进行辅导。积极推进无还本续贷扩面增量,加快完善县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推广“政银保”业务,创新开展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试点和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试点。加快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德州运营中心创新发展,实施“县域资本市场工程”,积极引导企业上市、挂牌。


防范金融风险要压实责任。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主体责任、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地方政府的属地处置责任,坚决守住金融风险底线。要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即使财政压力再大,也必须减到位、落实到位。


(七)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攻坚。


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权责,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创新环境治理模式,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环境违法企业要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


(八)推进企业改革攻坚。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积极开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央企、名企,真正改出“国企资源+民企机制”的新优势、新活力。要尽快建立“市场化聘用、契约化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国企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绩效评价制度,实行业绩考核与薪酬激励、干部任免挂钩,严格奖惩、赏罚分明。研究出台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骨干企业主导产业培植机制。省里将设立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发展促进机构。市县两级都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配强工作力量,强化服务保障职能,让民营企业有事能找到“娘家”。支持开展零增地技改、智能化改造,企业技改项目同等享受双招双引政策。建立个性化培植方案,今年完成“个转企”1300家,“小升规”120家,“规改股”70家。各县市区要筛选8—10家骨干企业、2—3个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健全“新生代”企业家成长培育机制,帮助民企培养好接班人。选择一批重点行业开展“一业一证”试点,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建立政策出台和调整综合影响评估机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评价。鼓励具有行业影响力、规模引领力、市场话语权的骨干企业,提出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好创意、好想法,对经论证可行的进行精准扶持。市级重点筛选3—5家,各县市区筛选确定1—3家,认真研究论证,成熟一个推行一个。


(九)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改革攻坚。


要树立开放发展新理念,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全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山东自贸区,加强与日韩、东盟、“一带一路”及签订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实施党政“一把手”项目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招商、抓项目、抓投资,每人重点抓好1—2个引领性的大项目。鼓励更多外资参与交通、市政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养、教育、金融等领域开放,对外商投资企业(不含房地产项目)按当年实际到账外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优先保障外资工业项目用地需求。紧密对接省“十强”产业,加大产业细分研究,加快制定主导产业招商目录,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省级以上开发区是重要经济增长极,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事关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要以对德州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当好“特战队”,按下改革“快进键”。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尽快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其他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要加快制定完善改革方案,全面推开。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引导开发区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着力推进双招双引、外资外贸、项目建设,在打造人才高地、搭建创新平台、培育产业生态、加强示范引领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


(十)推进乡村振兴率先突破改革攻坚。


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探索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整合利用农村零散土地资源,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等优先用于村庄发展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深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抓牢产业振兴这个关键,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深化与省土地发展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坚持规划引领,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居,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继续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立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机制,提高农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十一)推进优化法治环境改革攻坚。


要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涉企执法,凡无法律依据的,一律不得开展执法检查;凡针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原则上一次性完成。


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设立企业应诉平台,建立企业投诉“接诉即办”机制。开辟企业涉诉纠纷“绿色通道”,建立“权益救济”机制。由市中级法院牵头,开展涉企诉讼案件排查专项行动,年底前2年以上涉企积案全部办结。建立“免罚清单”机制,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非主观过失或轻微违规,探索实行“首次不罚”“首次轻罚”。建立“限时清欠”机制,大力清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对历史遗留问题,要逐一拿出解决办法,逐一化解到位。


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市。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加大政务诚信建设力度。建立企业“信用承诺制”,实行差异化分类监管,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十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攻坚。


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把抗击疫情中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综合运用各种治理体制、机制、制度保障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确保基层治理稳定高效。健全领导责任体系,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拧紧“责任阀”。持续开展领导包案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攻坚。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矛盾化解的效率和质量。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及时就地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紧盯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隐患,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有效将各类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萌芽。


万众一心加油干

越是艰险越向前

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王志伟

编辑|朱代军 李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