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德州发起马西会战:数十万人奋战3年,百万亩瘠地变方田

2020-03-20 11:36  


1977年开始,数十万人汇聚马颊河西,掀起了为时3年的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马西会战:百万亩瘠地变方田

文/刘婉哲  苗鑫

马西会战场景


  德州地处黄泛平原。历史上,黄河古道形成的风沙化土地、渍涝盐碱地、季节性积水涝洼地相间分布,干旱、渍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农业生产的重大障碍和威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世纪60年代,我区探索提出了“井灌井排、挖沟排盐、引淡淋盐、浅井抽碱、混林农业和培肥改土”等综合治盐措施;1970年,德州成立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指挥部,提出了以河为纲,以沟为网,沟河相通,沟沟相通,做到引得进,蓄得住,用得上,排得出,大搞沟网建设和建筑物配套工程,达到“三成四结合”(地成方、沟成网、公路两旁树成行,排灌路林四结合)。德州农田基本建设由局部小片试验,进入统一规划指导下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1977年开始、为期3年的马西(即马颊河以西)会战,成为我区农田基本建设的一次经典战役。


注重成效绘就马西会战规划


  1977年,地委本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全面规划、分期治理的精神,与改造现有农田和开荒造地相结合,新建水利工程和利用现有工程相结合,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拟订出一个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以旱、涝、风、沙、碱综合治理,排、灌、路、林、方、井、村全面规划,到1979年,实现每人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为主攻方向的总体规划。为推动全区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先搞成效快的工程,即“先吃肉,后啃骨头”,决定进行马西会战。会战范围包括马颊河以西,六五河以东,南至临清边界,北至宁津边界,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平均28公里,涉及夏津、武城、平原、德州市(现德城区)、陵县共四县一市的56个公社、1627个大队、6634个生产小队,共1782个自然村,106.6万人,总耕地面积230万亩,公社和耕地面积约占全区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土地干旱、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按照会战工程规划,沟渠原则上分为四级,沟渠和建筑物合理布局,排、灌、路、林、井、方结合,桥涵间配套,有灌有排,排灌分开,灌而不碱、灌而改碱、灌而增产。要井灌、河灌双保险,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宜井地区百亩一眼机井,水源缺乏地区引足黄河水,大挖坑塘蓄水。
  会战区统一思想,在主攻方向、工程标准、施工进度和基本目标上达成一致,始终掌握会战主动权。


书记挂帅层层发动由点到面


  为了确保会战效果,地区建立了马西会战指挥部,驻平原县恩城。由地委副书记袁波任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志光任副政委,军分区司令员万百川任指挥、农办主任侯兴华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工程处(处长董良)、政工处(处长王志光)、后勤处(处长宋树盈)、办公室(主任冯道振),要求三年内完成,每年搞好三分之一。地区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供销社、水利局、粮食局、商业局、人民银行等地直单位分片包点,会战区内各县、社按指挥部统一规划,均由书记挂帅组成县、社会战指挥机构,工地办公,层层发动群众,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1977年冬,投入会战的劳力23万余人,拖拉机478台,抽水机1680台,大小车辆11万辆,大牲畜11100多头。 1978年到1979年,每年冬季10多万人上阵,坚持冬春大干,农忙小干,专业队常年施工。
  三年会战,共完成土方6526万立方米,挖沟筑渠3271条,建桥涵闸6607座,新打机井6271眼,建扬水站98处,新增机械1.54万马力,平整土地21万亩,增加除涝面积80万亩。灌溉面积70万亩,修建方田88万亩。植树造林820万株,建设林网面积59万亩,桐粮间作17万亩(桐树25万株),育苗3000亩,出圃树苗75万株。会战区共投资80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200万元。三年计划基本完成,大大提高了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广泛宣传土法上马打歼灭战


  会战中,广大干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穷干、苦干、实干,展现出我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气魄。地委广泛开展“大宣传、大学习、大总结、大落实”活动,利用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意义,发动各级党组织认真总结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教训。印发学习文件,办起工地广播,出刊了《战报》,配备了辅导员,建立了工地宣传、辅导网。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干部群众的思想逐渐统一到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精神上来。地委坚持两结合(大会战和专业队伍结合,领导干部、群众和技术员相结合),三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五集中(集中精力、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施工方法,强调一个公社建成一个万亩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速决战,挖一沟、成一沟,建一方、成一方,汇聚了强大的人民力量。各县、社都开展了插红旗、树标兵的劳动竞赛。在工时上,一般是早起四点半、中间带顿饭、干到看不见,遇到流沙连轴转。会战中的“带头人”“夫妻红”“活愚公”“尖刀班”“先锋队”“硬骨头连”等模范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从而使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工程进度稳步提升。
  为弥补会战区物力、财力之不足,地委始终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充分发挥县、社、大队、生产小队四级组织积极性,土法上马,土洋并举,大搞建筑物配套工程。德州市二屯公社的做法是:“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发挥社队积极性,自力更生来配套”。仅1977年,该公社就烧砖150万块,烧白灰30吨,筹集资金4万多元,14000亩方田当年建方、当年见效。


方田林网化成我区重要经验


  会战区地处黄泛平原,土地深厚,人少地多,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但是,长期以来许多社队只重视粮食作物,忽视经济作物,许多宜林、宜牧的土地没有充分利用,更不重视抓林牧副渔各业,造成农业内部比例失调,出现生产的恶性循环。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来看,也必须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变自然条件,减轻旱、涝、碱害的威胁。有些沟渠,由于没有林木、作物的保护,几年后就坍塌淤积,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甚至变利为害。所以,搞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长远上来说,必须大搞农田林网,提高林木覆盖率。而方田林网化可以充分利用沟渠占压的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养护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和设施;可提供大量木材、增加经济收入,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可以改变自然条件,减轻旱、涝、风沙、盐碱对作物的危害,促进农业生产。
  会战过程中,地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植树造林、大搞方田林网化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经过三年的努力,会战区一百多万亩土地已是“沟成网,地成方,路渠两旁树成行”,初步呈现出一派农林并举、林茂粮丰的兴旺景象。此后,方田林网化,成为德州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经验。
  马西会战开创了农田建设前所未有的一个新局面,不仅为德州地区解决了农业落后面貌的问题,稳固了农业物质基础,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而且为1980年全区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其后的农业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德城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编写)

(原文载于《德州日报》2020年3月20日4版·德州记忆)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