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步伐 | 德州:以“融”为笔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2021-05-08 11:40   德州日报  

初夏时节,走进禹城市伦镇赵庄村村民马家清家中,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屋外鲜花盛开,屋内温馨舒适。“我们两口子打工一年最少也能挣6万多元,土地流转加上自家田地的产出又得1万多元,土地入股合作社还能分红。”马家清说,这得益于禹城市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探索。

为打破乡村振兴“人、地、钱”瓶颈制约,禹城市紧紧抓住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融合发展的思路,统筹“三项试点”改革,盘活农村闲散土地资源2280亩,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党的十九大以来,德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安排部署,立足农业大市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各项工作,形成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五个振兴统筹推进、融合发展良好格局。

抓住改革试点机遇
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武城县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为农业生产办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武城县肖邢王庄村900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种植,但因为缺少资金,大田的水利设施迟迟不能完善。了解情况后,当地相关部门以制度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为规范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主体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把土地经营权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从而破解了农业主体贷款难的问题。靠这项新政策,肖邢王庄村贷款50万元,不仅打了井,还用上了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武城县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放贷量居全省前列。

为解除金融部门农业放贷的后顾之忧,武城县深入开展产城融合推进就地城镇化试点工作,武城县在全国首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池”承接机制。县里选择经营状况好、信誉度高的优质经营主体,鼓励其加入“项目池”。一旦有借款无法偿还时,由“项目池”中的优质经营主体签订“承接协议”,续缴农户土地租金,实现土地经营权的二次流转,化解银行贷款风险。

近年来,我市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痛点堵点,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红利、要动力,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和省多项改革试点。积极发挥试点先行先试作用,扎实推进承担的23项国家级试点和31项省级试点。在禹城、临邑、武城、平原4县市实行农村生活用水节水试点。禹城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经验被吸收纳入新土地法。平原县“一星四化”乡村治理模式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齐河县、庆云县入选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党建引领融合创新、5个振兴同频共振。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依托乡镇为农服务中心,统购生产资料、统管生产环节、统销农副产品,形成“党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乡镇为农服务中心”的生产模式。目前,全市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628个,涉及村庄4708个,占比59.57%,入社农民17.54万户,入社耕地102.24万亩,有力有效促进了农民、村集体双增收,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以融合创新为抓手
充分释放农村生产力

一排排多层楼房整齐划一,共55栋、1872户居民,社内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共建成了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警务室、文体广场、社区服务中心,这是记者在平原县龙门街道军仓社区看到的情况。军仓社区百姓的幸福生活来源于统筹城乡、三产融合发展。平原县龙门街道军仓新村过去面临着村庄小而散、支部班子服务群众能力弱、产业发展层次低、村庄配套设施散等普遍性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龙门街道以军仓新村为试点,探索实施了“四融合”促“四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夯实了军仓新村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和产业基础,取得了明显治理成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融合化发展,是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对于稳定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市农业局局长孙丰勇介绍说。

为解决“资金”痛点。2020年我市整合涉农资金44.85亿元,用于支持乡村五大振兴及脱贫攻坚等441个项目。为克服“人才”难点,我市实施《德州市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畅通人才、智力、技术下乡通道,引进农业高端领军人才23人、“三支一扶”大学生2654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

走进乡村振兴禹城伦镇数控机床暨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现场,一边是一排排的厂房,车辆往来装卸货物;一边是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工人师傅正加紧建设。目前,园区已建成的78套厂房全部入驻企业,正加紧建设18套新厂房,以满足更多客商落户。近年来,伦镇聚焦“五大振兴”,确立“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共进,农旅文一体发展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三产融合”为路径,促进产业聚集、融合发展,打牢乡村振兴产业根基。“三产融合”做大了产业,实现了强镇富民。2020年伦镇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税收840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等称号,实现了农民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得“股金”、打工享“薪金。

融合化发展
是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望岱社区位于齐河县祝阿镇,该社区是由原来分散居住在黄河滩区的8个整村群众和其他村的部分群众聚合而成,共计5000余人。未搬迁社区前,多年来几代群众饱受风沙吹、房台小、出行难之苦,迫切要求全面改善生活条件。齐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群众意愿,确定在最好的位置建最好的社区,实现了群众上楼不拿钱。“我们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套建设了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省级规范化小学和幼儿园、卫生室、老年公寓、健身广场、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社区内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同步推进,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祝阿镇党委书记崔良才介绍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市突出美丽宜居建设,全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硬仗,农村改厕、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道路建设、饮水安全、村庄清洁、美丽庭院等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通过国家、省验收。累计改造农村户厕58.8万户,建设农村公厕454个;4413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占比57.8%;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建成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5个镇(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秋冬战役”和“拆危清残治脏除乱”集中行动。5516个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263个村完成农村饮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开展示范创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2个,省级美丽村居试点16个,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10.3万余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王德鹏 通讯员|赵帅
编辑|李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