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步伐 | 德州:产业聚能 点亮乡村振兴路

2021-05-12 08:52   德州日报  

5月9日,走进位于庆云的山东水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约7米高的智慧大棚很是醒目。“大棚内温度、湿度可自动调节,克服了时空和天气困扰,一年四季都有好收成。”产业园综合部经理高倩说。好收成得益于庆云让科技赋能农业,推进现代高效农业提质增效。

山东水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大棚。记者 郭庆萍 摄

近年来,德州坚持以工促农,以创建全域绿色生态农业先行示范区为突破口,凝聚人才智力、生态定力、文明动力、组织战斗力,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产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

抱团“造血”,壮大集体经济

毗邻平原县城的桃园街道,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9年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并入选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桃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庆泉介绍,街道下辖63个村庄,农村人口2.9万,村庄数量多、规模小,空心化严重,空间布局分散。想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就需要改革创新、探索实践。桃园街道以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为突破口,开始了“土地集约经营、产城深度融合、种养加一体化、农工商齐发展”新模式示范基地的探索实践。

2017年底,桃园街道西杨村作为全市第一个试点村,率先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行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规模化经营模式,成立西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7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去年仅村集体收入就达到50万元,真正实现了群众、集体双增收。”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安说。

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桃园街道还成立了产业联合社,以资金入股的方式与鲁望集团等农业企业合作,合作社享受固定收益和二次分红,每个合作社每年收益约40万元。同步规划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宜瑞安、广东海大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桃园街道多个村庄的发展变化,只是德州在乡村产业振兴中不断探索的一个生动缩影。陵城区临齐街道下辖154个村庄,其中146个村庄以传统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项目。去年临齐街道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基础,选取了三里河、小杨店、后王等7个经济发展强村为中心村,成立了7处“乡村振兴支部联合体”,发展“韭菜+辣椒”规模化种植。周边集体经济薄弱、无资源的村庄可自愿加入,认种责任田,实现以强带弱、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目前,陵城区共成立36个党建联合体,覆盖419个村庄。党建联合体内32个软弱涣散及后进村顺利转化,220个薄弱村集体经济突破3万元,122个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

目前,全市有农民合作社1.28万家,家庭农场5414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65个。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6.5万亩,流转率达47.5%。215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4628个,产业发展组织力不断增强。

“共享工厂”,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乡村振兴要聚拢人气,产业留人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武城县民营经济较发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当地一些镇村逐步形成了中央空调配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但该产业对产品认证等资质要求较高,且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竞争激烈,小微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张新桥凭借专利技术成为“共享工厂”通风事业部风阀项目的合伙人

敢于先行先试的武城,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走出了一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共享工厂”发展新路子。

“共享工厂”就是大企业自发建立平台,吸纳产能、借势发展,把人力资源、土地厂房、资本、企业家、技术、品牌等要素共享起来,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实现固定成本摊薄,变动成本降低,边际成本趋向零。

鲁权屯镇小李庄村的张新桥是“共享工厂”的受益者。鲁权屯镇是全国闻名的中央空调配件生产基地,自初中毕业后张新桥就干这一行,本村这样的小作坊有十几家,但存在生产过程产生噪音和废气污染的问题。2017年3月,张新桥的小作坊被列入“散乱污”企业。此时,当地中央空调配件龙头企业中威集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为他提供标准化车间,其他企业可将资金、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进来,大家资源共享。于是,张新桥带着工人加入中威集团“共享工厂”。

和张新桥一样,一大批小微企业联手中威,众多合伙人相互独立而又联结,成为命运共同体,共享共融,聚集合力。

搭“平台”聚“产能”,“共享工厂”不断释放创业创富动能。目前,鲁权屯镇7.2万人中,有5万多农民就地成为产业工人,同时吸纳了故城等周边区域1.5万人就业。

在宁津,依托家具、五金两大富民产业,规划建设了5个绿动能共享园区,引导小微企业进区入园,全部建成后可进驻1000多家小微企业,吸纳1.5万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在德州,像这样的‘共享工厂’还有很多家。这一共享模式打通了产业链、优化了供应链,留住了产业人才、规范了产业秩序、促进了产业升级,既富了“老板”,又富了“老乡”。

接二连三,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

5月9日,走进山东视界牧业有限公司伦镇万头奶牛牧场,良种奶牛在场内悠闲散步进食,定时走上转盘式挤奶机,鲜奶随后被运往加工车间。牧场四周农田里种植着成方连片的苜蓿,不远处还有将奶牛场粪污变废为宝的3兆瓦粪污资源化利用制沼发电项目和燧禾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是禹城市伦镇三产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项目。

项目采用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围绕万头奶牛生态牧场,产业链上“加好友”,引进粪污资源化利用、燧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用牛粪“串”起生态循环链,打造了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粪发酵制沼发电、废渣废液返田、观光旅游等闭合式生态循环产业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连三”“三产融合”,实现了循环生“金”。

比如,依托奶牛养殖,发展“粮改饲”全株青储6万亩,亩均增收300元至400元,农民年直接增收在2000万元以上。串联发展的生态观光旅游,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在夏津,有百年以上的古桑树达2万多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面对这一优势资源,夏津进一步拉伸桑产业链条,将农业、工业、旅游、康养等产业要素聚合,形成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于一体的完整桑产业链。通过对“桑”的全元素利用、全方位开发,仅一粒椹果就开发有椹果酒、椹叶茶等近30类商品,经过二产加工增值,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产生了乘数效应,使小小桑椹身价倍增,桑椹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在乐陵,以调味品产业为主导的杨安镇,依托调味品龙头企业的入驻,加快形成规模大、种类全、档次高的调味品产业集群。投资4.5亿元建设的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已完成主体,将形成“科研平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电子商务”完整的调味品产业链,以二产带一产,以二产促三产,实现产业发展与百姓致富“双赢共进”。

近年来,德州深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6个、市级22个。全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家、省级59家。积极创建乡村二三产业园区,为农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张大伟 张洪海
编辑|李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