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个音频故事 讲述英雄历史(81)| ​十八团渠水万古流

2021-06-25 11:56  

十八团渠水万古流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十八团在鞭炮锣鼓响、欢呼歌舞声中进驻新疆库尔勒、轮台两县,扼守南北疆交通咽喉——铁门关。阳焕生任团政委兼任库尔勒县委第一任书记。自1950年起,他在领导部队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主持库尔勒县的建党、建政、减租、反霸、土改、牧区改革、镇反、三反、五反等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政绩卓著。

阳焕生

1950年冬,阳焕生升任步兵第六师政治部主任后,仍兼任库尔勒县委书记。为了发展生产并给当地群众解放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困难,他亲率十八团全团干部战士,用原始的生产工具—坎土镘、圆锹、十字镐和自编的抬把子,投入了十八团大渠的施工工程。这个大渠全长62公里,土石方工程40余万立方米,流量23个秒立方,可灌溉40万亩田。以极其简陋的手工工具从事如此浩大的工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更大的难题是大渠流经5座维吾尔族墓群,有300多个坟墓需要搬迁。这件事即使在汉族地区也十分棘手,何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它牵扯着宗教政策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当时,群众对迁坟反映非常强烈,有的说挖死人的坟胡达要惩罚的,有的说祖宗的麻扎(坟墓)是神圣的,不能搬迁,等等,一时议论纷纷,满城风雨。不少坟主竟然组织起来到麻扎去守护,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说服工作很难进行。但不搬迁坟墓,大渠就无法修建。因而有人建议:把迁坟作为一项死任务,下达给各级政府限期完成。阳焕生断然否定了这一建议,认为特殊问题必须特殊处理,不能搞简单的行政命令。要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借助宗教上层人士来解放这一特殊问题。   

于是,他不辞劳苦地多次走访当地少数民族中最具权威的塔依木·艾来木大毛拉,反复耐心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和解放军为各族人民办好事的道理,服之以理,动之以利,终于打动了大毛拉。经过大毛拉以《古兰经》的教义给群众做工作,很快使群众自愿地完成了坟墓搬迁任务,保证了挖渠工程的及时顺利进行,化解了可能发生骚乱,密切了军民关系。

十八团渠之建成,使昔日渺无人烟的茫茫盐碱滩,变成了瓜果飘香、金山银海、美丽富饶的绿洲,造福一方,泽及万代。建渠40年后,人们饮水思源,为纪念当年兴修十八团渠的丰功伟绩,在渠首特意树立了一块纪念碑,并题词盛赞:“工程不亚都江堰,效益应超郑国渠。”人们没有忘记这一千秋伟业,从踏勘设计到施工完成,倾注着阳焕生的心血。 

( 作者:杨一青)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