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个音频故事 讲述英雄历史(89)| 孟梅:永不磨灭的记忆

2021-06-25 14:02  

孟梅:永不磨灭的记忆

1947年5月,八路军第359旅招兵干部大队来到庆云,司令部就驻扎在常家村的天主教堂,我们村也住进了很多部队。当时因为家里穷,我没上过学,也不懂啥革命大道理,就觉得当兵穿军装的样子很好看、很威风,尤其是看到还有女兵,年龄和我差不多大,她们穿着军装、扎着皮带走路的样子可精神、可美了,十分羡慕。当听说部队还招女兵时,我就跟娘说:我也想去当兵。那时候家里孩子多,吃饭都是个大问题。我娘看着我说:你愿意走就走吧。于是,我就真的报名参加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从此离开了父母和家乡。

部队西进后,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6旅,我们第2团也改成了第17团。部队开始打仗,说是打阎锡山、胡宗南,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这一仗打的是运城,打得还挺顺利。1948年初,打下运城以后,我们在那里休整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在山西同黄云卿结了婚,同时结婚的还有于侠和薛连湘(薛翔)、阳焕生和马素珍、张银和王淑珍。

我的丈夫黄云卿是湖北省(现属于仙桃市)人,老红军,经历过长征、南下北返、中原突围。1947年秋,他随张仲瀚、曾涤等赴山东扩军,开始担任渤海军区教导旅第3团第3营副营长。与我结婚时,他担任第2纵队独立第6旅第18团(原第3团)第1营营长,后来担任第2军步兵第6师第18团参谋长。1949年10月中旬,他随师长张仲瀚率领的先遣队进抵新疆焉耆,安定社会秩序,为部队大生产做准备,并亲赴库尔勒、轮台、尉犁安置部队屯垦。1951年11月,他升任第18团团长。1952年3月15日,他参加完第6师生产代表大会,乘车返回库尔勒途中,在铁门关峡谷的大石岭因车祸不幸殉职。

渤海女兵

结婚后部队又开始出发。战役越打越大,受伤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给伤员清洗伤口、绑绷带、洗衣服、做饭,还要组织老乡用担架运送伤员,工作十分忙碌。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拉车的、抬担架的、送粮的、送饭的,都希望解放军打胜仗。1949年兰州解放,马步芳的部队大部分被消灭。我军到达张掖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大家高兴极了,开完庆祝大会,就开始分批从酒泉进疆;我们女兵格外受到照顾,坐着缴获的国民党汽车,从酒泉开进了新疆。开进了新疆。

刚进新疆时在焉耆,我在第17团卫生队做卫生工作。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缺吃少喝部队就组织开荒、挖渠、炸山,从山上往下背石头,经常有战士被炸伤或者让石头砸伤。部队没地方住,就挖地窝子、搭草棚子。最要命的是新疆的大蚊子,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咬得人受不了。当时还经常有国民党的残匪来袭击我们,杀人、抢东西,所以部队一边种地开荒,一边还要时刻拿枪准备打仗。土匪被我们的部队逐步消灭以后,新疆才彻底安定下来。

1951年,我丈夫黄云卿调到第29团(原第18团)当团长,我生下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部队的居住条件开始改善,大部分战士不再住地窝子,改住板房或者土房。开垦出的土地越来越多,粮食也多了,还种了好多蔬菜,生活好多了。

我的婚姻是不幸的。1952年,丈夫黄云卿去乌鲁木齐开会,回团的时候,有一位女劳模一同回来,他就让女同志和孩子坐在了车内,自己坐在车斗上。汽车翻越一条小河时发生了车祸,云卿被压在车下,再也没有抢救过来,留下我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艰难生活。

时光真快,转眼70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年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怀揣着梦想,参军当兵,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战死的战死,老死的老死,没剩下几个人了。老了之后,经常会想起老家,想念家乡的大姐和妹妹,真想看看老家变成了啥样子,可这个愿望恐怕再也实现不了啦。

(孟梅口述,崔奎英整理)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