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之窗 不能忘却的记忆|创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

2020-01-19 16:43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八路军在当时形势下的任务: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冀鲁边区东临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南濒黄河,北到天津独流减河,是抗战初期山东6大战略区之一,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主要包括当时隶属山东的乐陵、陵县、德平、阳信、商河、无棣、惠民、滨县、沾化、临邑、济阳等县以及当时隶属河北的盐山、东光、南皮、吴桥、新海(今黄骅)、宁津、庆云、沧县(东部)等24个县。

1938年6月下旬,八路军一一五师永兴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奉命向冀鲁边区挺进,7月8日到达乐陵县城,与三十一游击支队会师,完成了挺进冀鲁边区的任务。会师当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马国瑞任书记。军政委员会总的战略方针是:巩固津南,发展鲁北。

1938年9月27日,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抵达乐陵县城。重新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边区的领导。部队整编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边去部队发展到15000人。1944年1月,根据抗日斗争需要,山东分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冀鲁边区党委与清河区党委合并为渤海区党委;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成渤海军区。

记者|李智群 通讯员|冯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