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摄影家杨海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入展奖:追光逐影 体悟人生

2019-11-01 10:14  

近日,喜讯传来,我市摄影家杨海的纪实组照《陪护》获得了第27届全国摄影展入展奖,该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汇集了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创作的最优秀作品,杨海作品的入展,填补了近年来我市在全国摄影展上的入展空白。

“这组照片拍摄对象虽然是大家身边的‘小人物’,但内涵上却是一个‘大选题’,视角独特、自然生动、打动人心,令人难忘。”德州日报社编委、摄影部主任周坤说。

“从摄影艺术上讲,选取陪护的一个个瞬间,表达了求医者复杂的情感取向,注入了作者对生命关怀这一永恒主题的关切,个人关切与时代焦点同频共振,是这组作品的价值所在。”德州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德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秀来评价道。

痴迷光影执著钻研

今年56岁的杨海是黑马集团退休职工,1986年,单位为了留存活动资料,购置了一台尼康FM2相机,拍摄工作就交给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海。那个年代,相机还是一件稀罕物件,摄影的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第一次接触相机的杨海细心摸索,刻苦研学。

“那时候胶片价格贵,不像现在的数码相机,一按出好几张,摄影容错率低。”杨海说,喜爱钻研的他很快在摄影中找到乐趣,订购了许多摄影书籍,还报名参加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学习,一有时间,便去拜访照相馆、艺术馆的老师傅虚心请教。很快,他熟练掌握了拍摄技巧,还学会了胶片冲洗、接片等专业技术。

“一卷底片是36张,在拍摄单位活动时底片没用完,又急于冲洗照片的时候,就需要我去暗房中将没有曝光的底片剪下来,再和散片拼在一起。”杨海说,这种手法不仅能降低底片的损耗,也节省了他练习摄影的花费。“上世纪80年代人均工资四五十元,一卷黑白胶卷就要3元钱,为了节省支出,我都是购买价格低廉的盘片,再自己缠卷使用。”

1989年,杨海省吃俭用,花费近3000元购买了一台尼康FM2相机,这几乎用掉了他半年的工资。开始那几年,他的所有收入基本都花费在了这台相机上,家里冰箱打开,入眼的不是水果蔬菜,而是一卷卷码的整整齐齐的底片贮藏在里面,假期别人都在外游玩,杨海不是在苦练拍照就是待在暗房里冲洗照片,整个人完全乐在其中。

熟悉杨海的街坊同事都知道了他对摄影的痴迷,1990年,经人介绍,杨海与时任德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徐洪铎老师相识,成为他的学生。“老师不仅教我拍摄的技术,更引导我对摄影理念进行深入思考,至今受用无穷。”杨海说,徐洪铎老师教导他在拍摄一部作品时,不要急于按下快门,而是采用“三分法”,即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熟悉拍摄对象、构思场景,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拍摄,最后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对照片进行编辑。“编辑的目的是让照片之间的效果、节奏、意义交织在一起,让人们看到后能够引发思考和感悟,而非一扫而过。”

有了名师指点,杨海的摄影水平突飞猛进, 1998年,他拍摄的新湖夜景被印在了当年德州市经贸洽谈会明信片的封面上,受到瞩目。杨海也因此在摄影界开始崭露头角,不断有作品出现在各级各类摄影展上。

记录瞬间触动人心

接触摄影30余年,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器材一直在变,杨海的摄影理念也不断提升。

什么样才算是一张好照片?

面对记者的问题,杨海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好照片,就是耐得住岁月的打磨,意蕴丰盈、深刻生动。”

在杨海看来,真实是一张好照片的生命,他喜欢用镜头去记录生活中遭受挫折但仍有强劲生命力、那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命运。“拍摄这样一幅作品意味着你要在最好的时机出现在现场,用最短的时间找最好角度,在最好的动作节点按下快门。”杨海说。

在倏忽之间既要抓拍被摄对象,又要兼顾纪实摄影作品的深刻性、主观性及批判性,对摄影人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长期需要捕捉生活,在杨海大大咧咧的外表下,练就了一颗细腻敏感的心,让他能以有保留的判断来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又不显露评价的倾向。

“摄影,不仅要能体现被摄对象的光影,还要散发真情、独具见地、牵引想像,最终的目的,是既要反映他者,更需超越自我。”杨海说,他在理性的观察中,拒绝光影的诱惑,把情感、冲突和细节通过不张扬的镜头语言不动声色地传达出来。

《水韵德州》

摄影究竟是一扇观看世界的窗户还是一面映射心灵的镜子?或许两者都对。在杨海这次的获奖作品中,照片里的人或拥抱着难忍悲恸,或默默压抑着心底的忧伤,没有过多的文字描述,却让人感觉人生无常,杨海对生命的思考,无言地反映在了他的摄影作品上。

历时两年雕琢入展作品

《陪护》的拍摄跨度长达2年时间。最初的念头源于杨海一次去医院探望朋友时的“随手拍”,出于职业敏感,他被陪护者们所展现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拍摄了几张照片。

不久后,杨海的一名亲属因病住院,他入院陪护,更加切身感受到了这个群体的艰难、无奈、悲悯和力量。

在随病人治疗的过程中,杨海辗转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市人民医院、德州市立医院进行陪护,同时不断对各个时期陪护者们的情绪进行观察、记录。陪护者身份和作为拍摄者的视角使他的影像带有情感和纪录的双重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入展组照的拍摄,杨海没有使用任何专业的摄影器材,全部照片都是手机拍摄的。“在病房里,所有人仿佛摘掉了面具一般,情绪真实流露出来。”杨海说,比起摄影器材,摄影师更需要掌握的是对视觉画面的驾驭和情绪知觉的把握。在医院那种场合,用专业的单反相机,会引起被拍摄者的注意与警惕,破坏真实的情绪流露,所以自始至终,他都是用手机迅速抓拍。

杨海时常在医院ICU、手术室、产房、住院部等地方观察着、记录着。有时与陪护者闲聊几句家常,看到悲伤不已的,还会上去安慰几句,杨海完全融入了这个群体,感受他们的感受。

两年的时间里杨海拍摄了这类型近2000张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在全国摄影展最后截稿前,杨海还在不断地调换照片,最终选择了12幅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投稿参展。为了在作品中给人以希望和未来,他特地在最后两张选用了病愈的孩童和新生的婴儿。

“一名好的摄影师,只有观察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拍出好的作品。”杨海说,接下来,他将继续秉承着自己“记录生活、享受摄影”的理念,用照片呈现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受和思考。

作品《陪护》组照

作品简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不可避免需要就医。患者就医期间,亲属坚持陪护,身心疲惫,内心焦虑,祈盼新生儿健康、期盼家人康复出院。本组照片把镜头对准医院陪护者,展现他们对家人病情的担忧、疾病好转时的放松以及出院时的兴奋。

▲2018年5月26日凌晨摄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陪护家属夫妇在面包车里过夜

▲2018年5月27日摄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女孩的老姨来看望她,两人拥抱哭泣

▲2019年3月1日摄于齐鲁医院超声心动图室等候区

▲2019年4月18日摄于德州市人民医院,陪护家属们在走廊的椅子上打瞌睡

▲2019年3月1日摄于齐鲁医院,女孩叫了一声妈,妈妈把她抱得更紧

▲2019年3月1日摄于齐鲁医院,老人陪老伴做核磁共振检查

▲2019年5月6日摄于德州市人民医院,患者病情好转以后,陪护家属累得在躺椅上睡着

▲2019年3月1日摄于齐鲁医院,患者的家属们在医院走廊“安营扎寨”

▲2019年4月18日摄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家属们迎接做完手术的患者

▲2019年5月18日摄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女儿陪伴着正在住院的母亲

▲2019年5月19日摄于德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患者朱亦瑾高烧退去明天就出院,母亲准备拍照留念,孩子把脚丫伸到了母亲鼻子前

▲2019年5月6日摄于德州市立医院,母亲王川产后出院的瞬间

作者简介

杨海,1963年出生,师从于徐洪铎老师,痴迷摄影30余年,现任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德州分会副主席,德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 《陪护》(组照)获第27届全国摄影展入展奖,另有多幅作品入选国际、国内影展。


记者|屈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