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德州段地域“十景”文化

2020-07-31 10:50  

明清时期,运河自南向北流经恩县、夏津、武城、德州四州县——

运河德州段地域“十景”文化

□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十景”是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明清时期,德州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全国33个重要工商城市之一,德州地域内,运河自南向北流经恩县、夏津、武城、德州四州县(恩县于1956年撤销,其地域分别划归平原、夏津和武城县),其“十景”也呈现出浓郁的运河风情,并被浓缩为37个地域文化符号,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十景文化”和“十景现象”。

“十景”是浓缩的地域文化符号

明清时期,恩县、夏津、武城、德州四个州县的地方志资料中,关于“十景”的记载,有卷首附图和卷中文字表述两种形式,后一种情况更普遍。

“十景”只是一种习惯说法,具体到不同地区,有十二景、十景、八景、六景等多种形式,景致内容也有变化。命名方式除常见的四字格外,还有三个字的,个别的还有二个字、五个字或六个字。

“十景”内容涉及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生产生活等,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含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四字格”命名举例,前两个字通常为地点场所,后两个字为景致,并列组成一个景致名称。了解当地的“十景”,就可以对该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点有个基本的了解。

德州“十景”

明嘉靖《德州志》最早提出

明嘉靖《德州志》为目前存世最早的德州志书。其记载的德州“十景”为:方山暮雪、剑冢秋风、九河流息、八里荒塘、古堤芳草、漳水轻帆、书台夕照、梵语晨钟、空营夜月和高海朝烟。

方山暮雪。方山是一座土山,在德州城东十余里傅家寺(现付庄)一带,高约三、四丈,虽然不高,但在平原地带很是显眼,冬季披上一层白雪,宛若雪山。历史上对方山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长河县城故址,清代田雯则认为这里靠近厌次故县,方山因东方朔而得名。

剑冢秋风。也叫将冢,位于德州城西南10公里左右的古运河溜口街南侧,目前九州商城的位置,这里是以前清军的大校场,相传也是古代一位大将军埋剑的地方。冢前植有几棵白杨树,每当秋风袭来,黄叶在呜呜的风声中飘落,令人感到凄凉悲怆。

九河流息。九河即徒骇、太史、马颊、覆融、胡苏、简、洁、钩盘和鬲津河,禹疏九河指的就是它们,至今仍有徒骇、马颊、钩盘、鬲津四条河在德州境内。

八里荒塘。明朝初年,德州城北十二连营的建设,让这里增加了好多海子,“靖难之役”后,海子杂草丛生,寂寂独在。

古堤芳草。古堤指陈公堤,德州境内的陈公堤绵延于夏津、武城、德城、宁津之间,长约150余公里。九百多年风雨沧桑,陈公堤为德州防涝抗洪立下汗马功劳。

漳水轻帆。漳水即德州境内卫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以上的水段。古人这样描绘:“四海烟波汗漫游,翩翩寒影渡漳流,前程自有通津路,不用银河泛斗牛”。

书台夕照。书台是董仲舒读书的地方,在小西门外回龙坝附近,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书台始建于隋朝。

梵语晨钟。描述的是德州城内永庆寺:“云林晓色未分明,几杵钟声震巨鲸。万户千门欹枕客,唤回夜气不胜清”。

空营夜月。空营即明初在德州城北建的十二连营,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北乡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登高踏青。

高海朝烟。高海又叫鬲海,是鬲津河边的一个大海子,日出望去,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恩县“十景”

已随恩县撤销划归邻县

清雍正《恩县续志》记载“八景”,清宣统《重修恩县志》记载“十景”,增加了回銮行宫、槐荫清风二景。

回銮行宫。恩县城东南二里外有高地,广约五亩,高三尺。传说为明成祖朱棣回銮驻跸之殿址。

芹畔钟声。在恩县学宫内东侧,钟楼上有口大钟, “每发声彻幽邈达,郊关远迩”,因此远近闻名。

通衢巍阁。在恩县城北,曾有一座高大的楼阁,登览街市如畦,田野如画,下系九省通衢,为穿心空洞,行人往来交错其中,俨然为一处蓬瀛小景。

贝野长堤。指武城陈公堤景致,堤坝为宋代滑州知州陈尧佐筑,自河南滑州起,经武城、恩县、德州境内过,导流入海。

平沙落雁。在恩县城西10公里,因鸿雁时集沙河芦间著称。

古渡渔烟。在恩县城东南十二里陈家口,有古黄河渡口,烟霞翠霭,渔蓑出没,景色宜人。

西山晚眺。在恩县旧治(今武城县城)西,有土山崇耸,草木蓊郁,日落时分,疏林掩映,景色优美。

漳南夜月。在恩县城西北30公里漳南镇(今属武城县),有高达丈余的土堆,相传这里是隋末窦建德、刘黑闼起兵处,为起兵台,每晦朔夜,登台远眺,明如月夜,故名“漳南夜月”。因台的四周被水环绕,每至月末的夜晚,无月而亮如有月之夜,实为一大奇观。

虹桥潭影。 在恩县城南10公里,马颊河畔津期长桥东有黑龙潭,天旱时民众祈雨于此,很是灵验。遇到大雨初霁,则呈现出“吞天浴日美观”。

槐荫清风。 传说汉朝时,四女寺镇(今属武城县)傅氏夫妇生四女却没儿子,四女为侍奉双亲,矢志不嫁,各植一槐,誓曰:“槐枯嫁人,槐茂人留”。后来四女终生未嫁,侍奉双亲,孝心感动天地,成为仙人,留下四槐郁葱成荫。

武城“八景”

各版本县志记载略有不同

不同版本中,武城“八景”的定义也不一样,排序也不一样。各种版本总体观之,一共出现了9处景致。

大寺晚钟。大寺即释迦寺,位于县城东门里,与孔庙一路之隔。寺院有一古槐,树身上悬挂一口大钟,周围的居民根据钟声来判断更次。寺院东侧有个大寺湾,连接护城河,常年有水。夏天里,大寺湾是孩子们的乐园,水中游泳,大槐树下乘凉,敲击大钟是最开心的事。

饶阳古塔。在县城北15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个饶阳店村,地处水路要道。在村子的西南角有座建于唐代的古塔,青砖建设,底层可容数十人住宿,塔高七层,塔角悬铃,风吹铃响,远远可闻。

1964年,饶阳店村划归故城县。

桃园春色。古时甲马营乡素有种植桃树的习惯,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时,芳香袭人,士人呼为小洛阳。人到此村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柳林秋霁。描绘的是县城南,柳林铺河岸秋色。“老武城县城原位于大运河东河滩,城池四门之外有三关,分别为南关、西关和东关,没有北关。柳林秋霁在南关之南,坐听寒蝉噪,遥看塞雁来。林间疏叶下,天外远砧催。” 清武城知县唐廷贶赞道。

龙湾烟树。龙湾村在武城西,运河东岸,相传村民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南有一湾坑,叫龙眼,因此取名龙湾村。后来,这里设有大龙湾驿铺,周边水雾缭绕,绿树成荫,景色秀丽。

运河风帆,即郑口风帆。《武城县志》载,渡口位于城(武城旧治)东北25公里水程郑口,因地处河湾,南北官舫、粮船往来不断,帆樯浮动,扬帆景流。若一字雁阵,风景不亚吴楚。

弦歌台榭。位于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为武城旧治所。据《武城县志》记载,台高九尺,方圆数百坪,为孔子弟子子游(曾任武城宰)教书育人之所。台榭高九尺,上有子游祠,殿堂五间,后有寢堂,殿堂及东西庑为教室,弦歌台榭为学生活动场所。现县文化馆存有一块元代石碑,高2米,宽0.97米,厚0.27米。是元代大学士王鄂题撰的《丹阳公祠堂记》(即子游祠),它记载了子游出任武城宰时,以诗书礼乐琴弦之声教化民众之事。

唐槐宋杜,又称古木凌宵。《武城县志》载,位于县城西八里齐庄村之玉皇庙前,有古树二株,一槐一杜。槐为唐朝所栽,杜则系宋时所种。槐须五人环抱,高十数丈,树根部弯曲纵横,犹如蟠龙。根底有一洞,有碗大的蛤蟆,全身白色,天将雨则鸣,盛夏时节,村里人树下纳凉,常见到它。杜梨树异常高大,也需要数人合抱,枝叶繁茂,花朵大于一般杜树之花,远看一片粉白,近闻清香宜人,结果累累,密如串珠,树龄数百年依旧枝繁叶茂。

隐城晓望。这是一处奇妙海市蜃楼景致,位于目前故城县军屯镇关庙附近(旧武城县治所)。《武城县志》记载:“或二年一现,或一年一现,一年两现不等。东连小桥,西至垒桥,南界王井,北越蔡河,子游祠在其中。多于春冬凌晨现之。”

夏津“八景”

各版本县志记载相同

明嘉靖、清乾隆及民国三个版本的《夏津县志》记载的“八景”景致相同。

马颊晴虹。描绘的是县城东马桥一带马颊河上的风景。

龙湾烟雨。景点位于县城东,五龙堂村东(今属香赵庄乡)马颊河中,河中有深潭,水清碧澄,久旱不涸。雨天则云雾盘旋上升,若龙形。故名“龙潭烟雨”。

卫河古渡。景点位于县城西渡口驿,当年这里为漕运码头,繁华异常。

云寺清凉。描绘大云禅寺景致,该寺院位于今东李官屯镇张法寺村。当年大云寺有六进院落,大殿一十八座,寺产地达八千三百亩。寺内松柏森森,殿宇巍峨,气势恢宏,为方圆数百里名刹。

宝塔玲珑。县城东门吊桥外,原为驻军大校场,场子东侧有一座古塔,高耸云天,檐铎叮咚,气势超凡。

义茔苔碑。县城北门外西北侧有“漏泽园”,俗称义茔、义地。园中古碑遍体苍苔,碑文字体古拙,沧桑气息扑面而来。

锦川晚眺。描绘的是新盛店景致。新盛店曾名锦川镇,后改为新城店,今名新盛店。

鄃城晓望。古人站在东门楼上,向东眺望,美景尽收眼底。

以上37个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河景观,如漳水轻帆、运河风帆、郑口风帆等。有的虽未直接提到,但与运河也有密切的联系,如九河流息、卫河古渡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上的景观逐渐消失,但县志中记载的这些文化符号为我们发掘与运河相关的景观内容,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支撑。

(原稿载于2020年7月31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编辑 | 李玉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