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邓淑明:初访四女寺水利枢纽

©原创   2022-10-03 07:14  



初访四女寺水利枢纽

□邓淑明

20多年前,我利用到成都出差的机会,专程去都江堰参观旅游。都江堰巧妙的设计构思,宏伟的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作用,造就了天府之国。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女寺水利枢纽  记者刘振兴 摄

我是喝运河水长大的,从10岁开始就去运河里挑水,并且乐此不疲,家里的水缸总是满满的,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知识却非常贫乏。我热爱运河文化,渴望更多地了解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运河德州段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原真河道而引人注目。近年来,我一直关注媒体上介绍大运河的节目和文章,很想走出去看看。听说四女寺水利枢纽有“北方的都江堰”之美誉。在一个晴朗的夏日,我和家人自驾车,自德城区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很幸运,正赶上给南运河补水,大红色的横幅悬挂在南运河补水闸的上方,横幅上写着“京杭大运河2022年通航补水行动”。看到卫运河的水滔滔不绝的流入南运河,心情特别激动。我太盼望大运河通航了!我望着正在往南运河注水的三个孔不解地问工作人员,就这三个孔怎么行船?工作人员指着远处说:“船闸在那边,这里只是补水闸”。船闸是连接南运河与卫运河的航道枢纽。从前不知道哪里是南运河,哪里是卫运河。这次终于站到了南运河与卫运河的节点上。卫运河的河道比南运河宽很多。卫运河在此一分为三,成为减河、岔河、南运河的源头。在这里,卫运河的水翻滚着进入泄洪闸,在减河、岔河一侧激起层层浪花,奔腾着一路向前,流经德城区和天衢新区,润泽了鸟语花香的锦绣川和碧波荡漾的减河湿地。四女寺水利枢纽宏伟壮观,大桥上车水马龙。我在大桥上来回走了好几趟,走到减河一侧拍照,又走到岔河一侧拍照,站在卫运河的岸上看着羊群在朝阳下撒欢儿,在卫运河一侧还有龙舟表演。我这才明白,南北泄洪闸、补水闸和船闸才是一个完整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矗立于南泄洪闸一侧。我提醒身旁的航拍爱好者,一定要把船闸也收入画面。

南运河德州段是指从四女寺水利枢纽北流至德城区第三店村出境,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河道窄,弯道多,是这一段的特点。大运河在给德州带来繁荣的同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决口。 据史料记载: 1917年,运河大堤决口,大水围困德州城,三丈多高的城墙仅露七砖;1946年和1948年运河大堤再次决口。父亲回忆说,那些年运河每年涨三次水。第一次是麦黄水,能涨到六成槽;第二次是伏水,能涨到八成槽;第三次是秋水,满满的一槽洪水,所以称为“秋傻子”。这时不分城市农村,16岁至60岁男子全部昼夜轮流“守河险抗洪”。1947年“大参军”之后,很多适龄青年参军走了,所以参加抗洪的年龄降到了16岁。1950年运河也是“闹秋水”,父亲是北厂西南街的民兵队长,他带领民兵昼夜在大堤上巡逻。上级发给十几支枪,几十发子弹,主要任务是保护大堤,防止有人搞破坏。

古老的四女寺减河因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战乱,疏于管理,早已淤塞。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包括重新开挖的减河、岔河,变水患为水利,扩大了流域面积,灌溉出希望的田野。今日德州大地,好运之河穿城而过,三河六岸生机勃发,人民安居乐业,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即。这正是,千年运河,古韵新声,德水安澜,魅力德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